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空巢老人吃饭何日不再难-

2023年11月21日 热点资讯

空巢老人吃饭何日不再难?

目前,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已属于典型的“老年型”社会,受固有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等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模式在本市甚至全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儿女长期不在身边、自身行动不便,一日三餐就成了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生活中的难题日前,家住河东区靖江路常州里社区的75岁老人杨俊林给本报写信反映称,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吃饭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和老伴儿。“到最近的菜市场买菜都要走两站地,家附近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饭馆或早点部。”老人说,他们老两口的退休金都不算少,但由于行动不便,有时想靠花钱解决问题都不能如愿,尤其是遇到极端天气时烦恼更多,元旦期间的一场大雪更是让老两口在家里被迫呆了五六天。“在我们这个社区里,和我们情况相似的老人还有很多,可有些4050人员天天没活干。”老人建议,政府部门能否想办法组织一下,在家门口办个社区食堂,这样既能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还能促进再就业。接到杨俊林老人的反映后,记者及时与河东区民政局、老龄委等部门取得了联系。受上述部门的委托,常州道街办事处工作人员当天即到老人家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于老人提出的建议,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尝试多种模式方便老人用餐类似杨俊林老人的问题本报热线多次接到。天津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已属于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社会:目前本市6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为111.58万人,这其中“单身老人”比重达34.05%。8日中午11:30,记者在河东区二号桥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看到,宽敞的餐厅内,6位老人正围坐在餐桌前边吃包子边聊天。“王姐,再来碗稀饭!”听到老大娘的招呼后,一位服务员迅速将稀饭端到老人面前。“挺好的,荤素搭配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一个星期还能吃两回馅,5块钱一顿饭不算贵,6个包子一顿吃不完还能带回家晚上吃,而且吃完饭还能上楼玩儿。”面对记者的询问,这位69岁的秦大娘说,自从2008年1月这个“老年食堂”开办以来,她便成了这里的固定客户。操作间门口,4位服务员正将刚出锅的热包子放入保温盒,准备前往因天气原因不能前来就餐的老人家中。该“老年食堂”负责人介绍,作为河东区的试点单位,他们面向二号桥街辖区所有有午餐需求的老人开放,采取现场就餐和免费送餐上门两种服务方式,提前一周确定就餐人数,老人们提前交的钱全部用于购买食材。目前固定“客户”保持在30人左右。近日,由于天气原因,服务员更多是选择将午餐送到老人家中。同样是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街道、社区进行送餐服务的河西区福寿康配送中心也在进行积极探索。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早在配送中心运行前,该服务中心就已根据需求,将登记注册的200余位老人的日常照料工作分派给了10余名工作人员。据介绍,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办的配送中心自去年6月12日开业以来,固定“客户”数量一直呈上升态势,目前已从最初的每天40人次上升至100人次以上。用餐人数的上升带来运行平均成本的逐渐降低,根据不盈利原则,针对老年人饮食特点不断改进的套餐也更显物美价廉,每份6元的套餐已由当初的一荤、两素、一汤发展为两荤、一素、一汤。采访中,河西区福寿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对前景充满希望:“按照生产设计规模,我们这个配送中心能同时满足700位老人的用餐需求,而且随着用餐老人越来越多,不仅菜品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价格也会随之降低。”近年来,为解决本市老年人的吃饭等难题,政府部门的重视有目共睹。然而客观上说,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只让少部分的老人享受到了“阳光”。多年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河西区福寿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分析认为,3至5年后,绝大多数“80后”的父母年龄都要超过60岁,因养老产生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空巢老人的问题应进一步引起关注,好的经验应得到大力推广。

认筹活动三维方案设计

科技三维方案设计

地产三维方案案例

峰会论坛活动策划方案案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