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为何会爆发党锢之祸根源是什么
2023年11月24日 热点资讯
东汉时期为何会爆发党锢之祸?根源是什么?
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末年, 由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斗争引起,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比较多,但是三国鼎立却仅此一次。延续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曾经强盛辉煌无比。那又是什么导致东汉王朝最终灭亡,天下大乱,从而开启了三国这一个精彩的历史时期呢?这一切的根源都要从党锢之祸说起。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士人和宦官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很多官员。而且将李膺等人关入北寺狱,还把杜密、范滂和陈寔等被划为“党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狱。虽然在延熹十年(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即位初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更加严重,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八年之后的公元176年(熹平五年)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这次的禁锢直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党人才得到赦免。
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清洗一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摧毁,宦官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历史上普遍观点认为:两次“党锢之祸”严重损伤了东汉王朝的根本,所谓“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豪强割据兼并最终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