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被舜帝处死背后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2023年11月24日 热点资讯
鲧被舜帝处死,背后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鲧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鲧,大禹的父亲,在一般印象中,应该是个遗臭万年的大坏蛋,不然,也不会“治水九年,绩用弗成”,犯了严重的渎职,最终被尧帝流放,被舜帝处死。
试想,死在这两位了不起的大圣人手里,他能冤枉吗?
然而,关于鲧的问题,战国诗人屈原,却在《楚辞?天问》当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曰: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屈原认为,鲧治水是有效果,并即将取得成功的,但,屈原的问题是,既然即将取得成功,尧帝为什么要流放他,既然认为他有罪, 舜帝为何不当时处罚,而是要在三年之后才杀掉他。
屈原说的很有道理,问题就这么来了,那么,鲧到底有没有渎职,他真是因为治水不成,才被舜帝处死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鲧怎么当上水官开始讲起了。
二:鲧是怎么治水的
鲧治水九年,这里的“九”虽然 不是实指,但很多年,简直是一定的,如果鲧真的治水无效,尧帝能让他治水很多年。
要知道,鲧上任,尧帝就是带着怀疑的态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鲧但凡稍有点毛病,尧帝绝不会让他治水九年。
那么,这九年当中,鲧是怎么治水的呢?
同样,战国无名氏之《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提到:(修己)石纽剖背而生禹。
《竹书记年》上说,修己是西羌有莘氏部落首领的女儿。
西羌有莘氏,活动于现在的青海一带,石纽,又是现在四川的汶川。
上古,五帝的直辖范围也就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而负责治水的鲧呢,青海娶了老婆,四川生了孩子。
他跑到那儿干嘛?除了治水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也就是说,鲧治水并非渎职,而是很尽力。甚至带着家人一起吃苦,实在是个吃苦在前,享受假期在后的好干部。
这样的人怎会“绩用弗成”,是他治水方法不对。
关于鲧的治水, 神话中说,他偷了天帝的息壤,事实上 ,息壤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可以无限生长的宝贝。
古语 ,息,停;壤,土块、石头。
用土块石头让洪水停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堵,其实是共工传下来的法子,鲧继承并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由此得罪了尧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什么错误?
治水过程中,鲧创造性的制作了竹笼和木笼,将土块、石块装进去投入水中,达到了将河水分流的目的,这个做法一直到后世还被治水专家引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分洪,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然而,竹笼和木笼,装上土块、石块后虽然沉重,但久而久之,容易被洪水冲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鲧创造性的用铜钉、铜铆加固。
如此一来,效果很明显,治水效率也提高不少,本来是件好事,但尧帝不干了,为什么?
五帝时期,铜还属于战略物资,只有帝才有资格调用,一般都用在征战和祭祀当中,可这回鲧未经请示,私自用于治水。
《尚书?洪范》当中就说了: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五行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使用原则,但鲧却破坏了这种原则,为什么?
已经开始不把帝放在眼里了吗?
尧帝和鲧,确切的说,是帝和鲧的矛盾就此产生,并且事实证明,帝还担心的早了点,鲧后来没放在眼里的事儿还多着呢。
三:鲧的取死之道
综上,鲧负责治水,不怕吃苦,肯动脑筋,治水九年,自然是取得了卓越成绩的,也因此,被尧帝加封为有崇伯,并且还可以世袭罔替,之后大禹就是继承了这个位子。
有功而加封为伯,这在帝王之下,已经是极高的赏赐了,但鲧呢,说他受共工影响很深,是没半点毛病的。
共工取得成绩之后,与颛顼争帝。
鲧呢,也没客气,战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恃君览》当中说:
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
公开向尧帝表示,他想当帝之下的三公,公开向尧帝争权。
臣子向帝争权,帝能开心吗,于是尧帝很生气的表示:欲以为乱。
你想造反吗,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鲧,赶紧低头服个软就是,可他呢?
大袖一甩,走了。
离开王城,整天价不上班,就在自己封地里转悠, 后来呢你,尧帝感觉自己有点过分,派使者向他道歉,希望他还能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帝率先向臣子低头,鲧呢,压根儿不理这茬,按说,这是要跟帝彻底断绝关系了,以后,自个儿逍遥快活也是个说法,但鲧呢。
这时候的鲧,用利令智昏来形容,简直恰如其分那。
尧帝晚年,荐舜于天,将舜介绍给上天,摆明了百年之后想传位给舜。
鲧听到这个消息,颠颠儿跑到王城,指着尧帝的鼻子就骂开了,骂什么?
战国韩非在《韩非子?外储》介绍的很清楚,鲧骂的是:不祥者,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
祸害,你为什么要把天下传给一介平头百姓。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 尧帝就闻到了芝麻糊的香味,再也坐不住了。
坐不住怎么办?
鲧有势、有功,却利欲熏心,觊觎大位,对舜不满,已经危害到江山社稷,危害到江山社稷怎么办?
争权这是朝廷秘闻,不能公之于众,想来想去,只能找个“治水九年,绩用弗成”,找个渎职的罪过,合理合法的抓起来。
至于之后,也许,尧帝还念着点旧情,不忍下手,但舜帝,就无需那么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