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有哪些作弊方法北宋是如何防止科举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古代考生有哪些作弊方法?北宋是如何防止科举作弊的?
相较于唐朝,宋代对于科举进行了很多革新,完善了之前的很多弊端,在防止作弊方面也有了创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到清光绪帝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将近1300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招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方式。创立科举制之后中国就逐渐摒弃了门第选拔官员的旧俗,是贫寒子弟跨越阶级的工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黄袍加身篡位得来的皇帝,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开始了文官治天下,直到真宗年间文官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形成。宋代重视文官,科举考试又是宋代文官的来源,防止科举作弊选拔真才实学的士大夫在宋朝显得尤为重要。
宋代的糊名制以及相貌册可以说是今天考试的雏形。
用文官管理武官,用文官管理军队,文官接受儒家礼仪熏陶的,对皇帝更为忠心,基本上不会出现唐代地方武官割据一方的现象,让统治者更加的安心。
促成了普遍读书的风气,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养成,扩大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利于贯彻中央的思想,尤其是治国思想,能够更好地统治人民,巩固统治。总之宋代需要文官甚于前朝,所以科举考试对于宋代来说尤为重要。
2、清明的科举考场
春秋时代孔子老先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始创办私学,逐步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实施也打破了世卿世禄的选官陋习。
平民子弟进京考试已是一种极大的经济压力,很少能有多余的钱贿赂考官,如果能打通官场各个环节顺利过关的考生,一定是非富即贵,宋朝应对考生作弊措施的实行无疑为平民子弟入仕提供了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历朝历代的经验证明能够使国家政治平稳运行的一定是贤德的官员,而非一些酒囊饭袋,所以考场清明就是政治清明的保证。
总结
科举考试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经过历代不断地完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保证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国家政治的平稳运行,维护了中央集权制。
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科举考试难度提升,很多考生通过夹带、贿赂和替考等方式作弊,宋朝政府也对此做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对考生搜查、隔离、画册等方式防止考生作弊。
考官方面也有收受贿赂、泄题等作弊问题,朝廷通过锁院、糊名、誊抄等方式防止官员徇私舞弊,结党营私,为考生创造清明的考试环境。统治者为了网罗人才也是煞费苦心,考生为了金榜题名也是绞尽脑子,但是追根揭底考试还是要诚信为准,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