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五次大规模削藩其结果如何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古代历史上有哪五次大规模削藩?其结果如何?
大家好,说起历史上削藩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所谓削藩,其实就是指帝王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然而由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叛乱。历史上的削藩典型案例一共有五次,然而从事态发展来看,无疑均已失败告终。
西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迫于当时的天下形势,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分封七大异姓诸侯王,此后异姓诸侯王被逐步消灭,刘邦改封九大刘姓诸侯王,并与群臣定下了“非刘姓不王”的“白马之盟”。
然而,随着诸侯王实力的逐渐壮大,再加上吕后掌权以来由于吕氏集团与刘氏集团矛盾加剧,导致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矛盾激化,以及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提议削减诸侯封地,收回旁郡,于是汉景帝先后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并与大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本就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再加上这次大规模的削藩,开始产生异心。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人最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从结果来看,汉景帝的这次削藩无疑是失败的,不过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趁机将实力比较强大的几个诸侯国进行了拆分,导致诸侯王实力大损,为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打下了基础。
西晋贾南风铲除诸侯:引发“八王之乱”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试探朝廷反应,康熙则命令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全部交出,并责令云贵两省督抚接管。朝廷的反应使得吴三桂等人警惕心大起,开始暗中着手准备。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随后吴三桂和耿精忠也先后疏请撤兵,朝廷趁机开始着手准备削藩。
结果,这次全面撤藩最终引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兵叛乱,之后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也趁机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导致清廷统治岌岌可危,历时八年才最终平定。
从以上五次削藩来看,这种大规模的激烈削藩,往往都会造成统治的巨大动荡,而那些成功的削藩,往往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成的,例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又如永乐帝的“控藩之策”。
- 上一篇:陈友谅的势力如此之大为何会被朱元璋轻易打
- 下一篇:刘病已是如何证明自己的皇孙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