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建筑钢材

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最后真的将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最后真的“将相和”了吗?

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自古有之,虽然主要职责不同,但官位的大小是不分文武的,这也是导致文官武将矛盾的主要原因。

蔺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度,廉颇负荆请罪、罪错能改,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照例,我们先回顾下事件原委。

公元前279年,秦、赵举行了渑池之会,商议和谈。期间,蔺相如以“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的不要命精神,逼得秦王为赵王敲了敲盆缶,为赵国挣回了面子。

会后,蔺相如荣升为上卿,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与大将廉颇同一个等级,但地位更高。于是廉颇很不高兴。

这些话不过也是些没实质内容的大话、官话罢了,不正好反映了蔺相如只会逞口舌之功吗?廉颇怎么就会突然转变了态度,而且是一撸到底,连尊严都不要了,坦胸露乳地上门负荆请罪?

其二,“将相和”里的廉颇,被塑造成知错能改、知错就改的形象。然而这并不是真的他。

在负荆请罪过去很久很久以后,又发生了一起类似的内斗事件。赵悼襄王即位后,使乐乘取代了廉颇。廉颇大怒,直接与乐乘火并。结果是乐乘出走赵国,廉颇也觉得事情大发了,随之投奔魏国。

熟悉的情节,但结局不同。

同样是因为赵王提拔了一个他瞧不上的人物,位列他之上,便再次引爆了他的冲天怒气。只不过同为武将的乐乘,没有蔺相如那样的退让。于是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同样的事情发生两次,你能说这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吗?廉颇公然与赵国大将火并,能说是把国家大义放在首位的人吗?

而且这时距离渑池之会已经三十多年了,廉颇至少已经五六十岁了。都这把年纪了,尚且有如此耿直、火爆的脾气,不免让人感慨他年轻时该是怎样劲爆的性情呀!

所以,年轻气盛的廉颇到底是怎么忍下这口气,而且还反过去道歉的呢?

将相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廉颇与蔺相如政治理念不同。廉颇主张联秦,对秦国装孙子,同时抓紧时间吞并齐、魏等诸侯,扩张自身实力。

蔺相如则是坚决抗秦,秦国只要胆敢对赵有不友好举动,立马加倍怼回去。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对秦王的戏耍、羞辱,是超过秦国对赵的不友好行为的。

赵王则是居中平衡,主张的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的是让赵国有充足的政治舞台。既可以与秦连横瓜分天下,渑池会的意图便是如此,又可以与其他诸侯国搞合纵一道进攻秦国。

因此,他才大力扶持蔺相如。

联秦派,赵王需要,抗秦派,赵王同样需要。所以,与其说是蔺相如需要两人齐心,不如说是赵王需要将相和。

蔺相如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特意把廉颇与秦王做对比,并点出当年完璧归赵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是暗示廉颇,我能有今日的地位,背后的男人是赵王。

廉颇也是一点就透,明白自己如果非要与蔺相如过不去,便是与赵王过不去。所以他毅然改变策略,交好蔺相如。甚至搞出负荆请罪的大阵势,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赵王:我懂你!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康颐编辑部

江西农业

商讯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