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和项燕大战的过程如何为何李信会失败呢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李信和项燕大战的过程如何?为何李信会失败呢?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本人现在不妨以当时局势,平舆、寝、鄢、城父、陈郢等地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秦军行军路线、战役结果为线索,试图推测还原楚项燕大败秦李信一役。
秦国灭韩、赵、魏之后,击败燕军,燕王远逃辽东,随后几次战胜楚军,占领楚地陈下。因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与秦国公主之子,秦王政表兄。为了感化楚人,秦王政于是命昌平君驻守陈下。随后,李信统帅20万秦军准备伐楚,兵力集结于陈下地区。
此时秦国全军分布各地,本人臆测:北边有20万秦军驻守,以防御北方游牧部落,若晋阳、邯郸地区发生叛乱,也可南下驰援,镇压叛军;黄河、汾水、济水流域有20万水师运送粮草、兵员,若有战事,也可沿水路驰援各地秦军;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咸阳、汉中、巴、蜀地区各有5万秦军驻守;晋阳、邯郸、蓟、大梁、新郑地区各有5万秦军驻守,以镇压韩、赵、魏、燕故地,防止出现较大规模的叛乱;定陶地区有5万秦军驻守,以防齐军。
此次战役在黄淮平原之间展开,陈下往西北方向约七十里处便是鄢、陈下东北方向约120里处便是城父、陈下以南约50里里处便是项地,其间隔有颖水,陈下在颖水以北,而项地则在颖水以南紧挨颖水,项地东南方向约90里处为寝丘,项地西南方向约70里处为平舆。寝丘在颖水以南、平舆在汝水北岸,颖水以南。项地、平舆、寝丘皆在颖水以南,居于颖水、汝水之间。陈下、鄢、城父皆在颖水以北。陈下为秦新占领楚地,李信二十万大军已集结于陈下,鄢、城父、项地、平舆、寝丘地区为楚地,皆有楚军驻守。
鄢、项地、城父一线为楚军第一道防线,形如倒三角。平舆、项地、寝丘一线为楚军第二道防线,形如正三角。
我推测项燕曾派遣重兵在平舆、寝丘以南驻守,布置了第三道防线,这道防线由西而东向北防御,东西之间颇为绵长,足以防止秦军偏师往东或往西迂回向南至楚国腹心之地。
原因有三点如下:
一、李信军、蒙恬军各自攻克平舆、寝丘之后,并没有继续往南向淮水方向推进,而是折返向北攻克鄢、城父。
二、楚军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布阵由西向东以防御北方秦军,但是东西之间过于狭窄,不足以防止秦军往东或往西迂回向南,渗透到淮河北岸威胁楚国都城寿春。
三、这场战役之中,秦军轻易地占领了平舆、寝丘,突破了楚军第二道防线,而在战役后期中,项燕率楚军合围并击败秦军,如此可推测出:秦军攻破楚军第一、第二道防线时,只有少数楚军应战,绝大部分楚军并没有及时参战。
本人臆测楚国全军分布各地如下:10万楚军驻守第一道防线、5万楚军驻守第二道防线、20万楚军驻守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以南为10万押送粮草部队、5万楚军驻守楚都城寿春、5万楚军驻守楚方城、5万楚军驻守汉水淮水之间,30万楚军驻守淮南各地防御秦及百越。
秦楚对战图
李信军、蒙武军并不奢望两军能够汇合,只是各自相对行军,尽量缩短两军之间的距离,以便互为支援。但是楚军只是远远跟随其后,并不拦截围堵,令人十分诧异。于是李信军、蒙武军在楚军驱赶下,两军相距距离愈来愈近,最终两军成功会师。两军汇合后,李信军立即分兵两部,一部抢修营垒,一部列于营垒西面、南面、北面以防楚军;蒙武军亦分兵两部,一部抢修营垒,一部列于营垒东面、南面、北面以防楚军。两个营垒互为背靠。
此时,项燕一直耐心等待或创造的绝佳战机终于出现了。
一、李信军、蒙武军两部汇合所产生的混乱。
二、秦军两部共同作战不能很好的协调。 三、秦军筑垒并列于营垒四周的调动所产生的混乱。
四、因秦军部分兵力抢修营垒,只有部分兵力用于防御,且须防御三个方向的楚军,显得防线过长,必然容易造成局部防御兵力相对薄弱;
五、两个营垒南北两面防线的中部,也就是两个营垒互为挨靠的位置是李信军、蒙恬军的结合部,因两军不能很好的协调,所以无法非常有效地巩固南北防线。
六、李信军、蒙恬军已被困于同一位置,楚军可不用分兵防御,更不用维持由西而东向北防御的、绵长的防线。现在,楚军只管向秦军冲杀即可。
战机稍纵即逝,项燕果断命令两支精锐骑兵做为突击兵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从秦军南北两个方向呼啸而来,突击秦军南北防线的薄弱点。其速度之快、其突破点之精准、其力度之强悍,好比苍鹰搏兔一般!
一支骑兵先一步揉阵而入,进入秦军营垒。此时营垒刚修建不久,其防御功效与野地无二。这支骑兵在营垒内肆意纵横,使得秦军大乱。接着另一支骑兵相继进入营垒,左冲右突,使得秦军队形已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随后楚军其余各部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源源不断而来。秦军穷途末路,已无法防御楚军来袭。惊恐之下,秦军士兵纷纷丢下兵器向北奔逃。李信、蒙武见大势已去,无奈率部向北逃窜。楚军则趁胜追击,掩杀秦军。
大败秦军后,楚军合围陈下。此时正是昌平君率军驻守陈下。因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城中楚人、三晋遗民纷纷进言,劝其叛秦归楚。昌平君见胜负已定,已无力回天,遂献城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