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观点

除了平西王吴三桂清朝还封了哪些异姓王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除了平西王吴三桂,清朝还封了哪些异姓王?

没有哪个朝廷愿意给异姓封王,即使他的功劳再大。但在战乱年代,为了拉拢异姓军阀,朝廷有时还需要放点血,封异姓王。异姓王这一点在清朝初年尤为明显。

对于后金来说,明朝是个庞然大物,仅靠人数较少的满人统治是远远不够的。最便捷的办法,就是以汉制汉,对投降后金的明朝军界高层给予封赏。

最早启动清廷(含后金)封明将为异姓王的,是名将祖大寿。祖大寿守大凌河城,后金军攻打多次不下。皇太极采取政治攻势劝降,条件是只要祖大寿投降,就封你为王,在你的王国内,你可杀伐自专。祖大寿这个“王”是什么级别呢,可以与后金的那些著名贝勒并列,比如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这些人。可见,皇太极为了招降祖大寿是下了血本的。只不过呢,当时后金地盘不大,还没有确定把哪块地皮划给祖大寿。再加上祖大寿诈降之后戏耍了皇太极,封异姓王的事情就搁置下来。

后金日渐强大,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越来越多。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明将孔有德和耿仲明降后金。二人的级别并不高,和祖大寿不可相提并论。只因为他们较早率金投降,具有巨大的政治效应,皇太极对他们特别重视。

割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并称三藩。孔有德这一系虽没有设藩,但王号也从杂牌军性质的恭顺王,升格为具有藩王性质的定南王。

此时距离清廷入关已近二十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日渐稳固。对清廷来说,他们已不需要再通过封异姓王来维护统治了。三藩已成清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认为可以对三藩动手了,下诏裁撤三藩。清廷看到明朝大封藩王的弊端,采取与明朝相反的宗室政策,只让他们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无实际军权和治权。姓爱新觉罗的近室都这般防范,更不要说外姓的汉人。吴三桂等人不过是清廷借平天下的工具,现在天下平定,自然不能容他们再形成事实上的割据。

除了三藩汉王(包括孔有德)之外,清廷还封过一个汉人异姓王,就是孙可望。孙可望是大西皇帝张献忠养长子,堪称大西国皇太子。孙可望后投奔南明永历帝,实际掌控永历小朝廷。孙可望的地位,甚至比当初的吴三桂都高。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降清,为清廷消灭李定国部立下大功,封为义王。

这个义王,明显不具有封藩性质。而且李定国也不具备当年大顺军之于清廷的威胁。孙可望降清的意义,不如吴三桂等人降清。他这个义王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结果比三藩好多了。孙可望死后,康熙七年(1666年),义王爵位被降为慕义公,然后一降再降,最终消灭在历史长河中。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不得不起用汉人强者,但也咬紧牙关,绝不再封异姓王。

辽宁青年官网

高铁速递杂志社官网

武侠故事

海外英语期刊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