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所作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蕴
2024年01月24日 热点资讯
柳宗元所作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蕴含内心的无数惆怅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方面的成就大于诗。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宗元所作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吧。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对于贬谪永州已经十年之久的柳宗元而言,似乎命运有了朝向好的方向的一个转机。朝廷仿佛从昏睡之中苏醒过来,突然之间想起了那些待罪之身,于是便下旨召令柳宗元和同时被贬谪的刘禹锡等人返还京城。
虽然消息来得有些迟到,但对于时刻盼望能够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柳宗元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他好像看到了幸福的大门,正在面朝他缓缓地打开,固然有些迟缓,但是却那么坚定。怀着此种难以言说而又无比激动的心情,柳宗元开心地写道:“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题蛮长,似乎如他当时的心情,喜悦万分。
或许等待的时间太长久了,当真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柳宗元整个人都陷入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一会儿怀疑是像做着化身蝴蝶梦幻般的庄周,忧心忡忡又恍恍惚惚,一会儿又吐露自己的情怀像将要回归的苏武那样,无法平静又忐忑不安。他实在是担心够了,怕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是幻梦般的泡沫。
他的担忧是现实的,也是揪心的。据史载: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三九)。
最后两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现实冷酷,愿望渺茫,戴罪之身,贬谪之地,对于故乡当然只能做一个“望”字作结。望而不可得,此种痛苦之愤懑,导致诗人必须找到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法。前面对于“海畔”,有人理解为佛门之“苦海”,此种说法也许其中自有道理。柳宗元数遭贬谪,最终身陷柳州之贫困地,盼归不能,欲回不得,难道不正是一个深深之“苦海”?柳宗元曾与人道:“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赵中丞叔父召序》),因此在这“愁苦弥漫甚至深重”的诗作之中,比作为人世之“苦海”也是大有可能的。
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为了排遣内心之焦灼,眼看身边佛家弟子浩初,脑海突然浮现多年琢磨之佛教哲理,豁然开朗,身体为之放松,心灵为之解脱。佛经典故,相传释迦牟尼为超度众生,曾化身千百亿,各地释法。化身千百亿便成为佛教常用词语,如《三教平心论》:“一佛出现,则百亿世界中有百亿身同时出现……是之谓千百亿化身也。”诗人为了还一腔思乡情愫,竟要学佛祖拥有千百亿化身,把他们放置到每一座可以看见的山峰上,全部朝着故乡方位遥望,这般执著与眷恋,真是锥心泣血,身心俱哀。
综观本诗,诗人用词镌刻,想象瑰奇,凭借独特构思,牵引浓郁情感,托景抒怀,叙无法抑制之思乡愿望,沉着痛快,淋漓尽致;熔情入景,状迁客难言之愤懑衷情,沉郁凝聚,百转千回。诗作自问世千百余载以来,至今品读,仍是芬芳馥郁,给人留下不可磨灭之印象,抚案沉思,心绪良久难平。
- 上一篇:忠烈小五义传第三十七回讲了哪些故事
- 下一篇:空调漏电是什么情况4种情况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