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春运吗揭秘古人如何回家过年
2024年02月18日 热点资讯
古代也有春运吗?揭秘古人如何回家过年
到春节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家过年是心底最温暖的期盼,但在回家过年之前还有一关要过——春运。
今天的人们为了赶时间回家可谓是用尽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各种方法,那么古代人春节回家也有“春运”这回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骑马之外,古人还能怎样回家过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运”路途艰辛,花销高,估计走到家时,春节也快过完了。古时政府当然也关心,对学子也有类似于现代的生活补贴。
唐宋明三朝,临到春节时,都会给归乡的学子发过节费。明朝更实在,不但发钱还发东西,主要是米粮和生活用品。
晚明开始,东南沿海的“春运”就和今天有些像了,彼时中国商品经济萌生,苏州、杭州、泉州这些大城市尽是从内地来的“外来务工人员”,逢到春节的时候,整个城市里的人几乎走了一大半。
汪道昆在文集里讲,晚明江南,每到春节前,道路和码头都会变得拥挤,路费也水涨船高,雇船的费用要比平时增加三五倍。清朝康熙年间,巡抚汤斌还曾出台政策,严打“春运”期间的乱涨价行为。
春运最怕交通不便,交通难、赶路难同样是古代“春运”参与者们面前的头号难题。秦始皇时代出现了驰道,后来又修有官方的驿道,可这些道路主要是面向皇室、官府和军事人员使用的,一般老百姓走的道路则崎岖的多。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外,还有运输工具。牛车、马车等畜力车是封建时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牛马车,人们最便利的就是坐船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让居住在江河沿岸的人们免去了太多的行车之苦。坐船是不错,可是一旦结冰就满眼都是泪了,古人春运出行不便还得面临气候的变化。
古代人春运回家,一般能坐轏车就很值得显摆了,由于道路或者资金的限制,还有更多更多的人选择了一条最为便捷、最为现实的出行方式——步行。他们挑着扁担,背着箩筐或者包袱,走路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