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两者有什么本质区
2024年03月11日 热点资讯
春秋与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那么,什么是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春秋战国混战500多年才统一,历时如此之长,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绝对是不可不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彻底的奠定时期。要了解中国历史,必先了解春秋战国。因为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政治、军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时期。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么是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首先来说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在春天二月间和秋天的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气候也是不冷不热得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下面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军事等
其实我们所说的春秋只是是东周的一个前期,也就是东周的一部分。严格上来说应该叫东周春秋。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导致西周灭亡,他的儿子周平王东迁都洛邑。
在这之后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壁垒打开,文化充分交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
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史称“田陈篡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另一个是齐威王时期:这是齐国在战国时期最强的时期,有名将名相的辅佐。齐威王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推广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可惜好景不长,齐威王死后,齐国就走下坡路了。还有赵国、楚国也都强盛一时。他们都有机会,但他们的强大都只是昙花一现,没能抓住机会实现统一。反观秦国,只有一次机会,但老秦人牢牢把握住了: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坚持以法治国的信念,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并且商鞅变法后,秦国连出几代明君强臣,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念念不忘,终成霸业。
二是秦国由弱变强直至统一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起初险些被其他各国所瓜分吞并。后经商鞅变法,逐步裂变崛起。由最弱的国家,慢慢变成了最强的国家,需要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跨越,如果不是因为秦国连出几代明君强臣,说不定统一还要等到猴年马月。这是春秋战国历时比较长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