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魏君主拓跋焘率军灭北凉国为了弘扬佛
2024年03月11日 热点资讯
解密:北魏君主拓跋焘率军灭北凉国为了弘扬佛法?
早在公元433年,拓跋焘就瞄准了新的目标:中国北方的唯一戎狄政权:北凉。
这次,拓跋焘为打击北凉国寻觅了一个标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理由:由于礼聘你们的国师佛家高僧昙无谶来平城讲经弘法而不得,只得出动铁骑相请。
拓跋焘以传播佛法为名给北凉下旨,请昙无谶到平城讲法,高僧昙无谶却相信了这个借口,史书记载,昙无谶宣布返回印度,去寻取《大涅槃经》的后半部分。
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出于免遭战火的考虑,此时昙无谶突然提出要回印度寻找《大涅槃经》经书的后半部,沮渠蒙逊便顺水推舟,亲自送走了这位大咒师。
其实高僧的出走,是为了避免北魏与北凉一触即发的战争。
但对于拓跋焘来说,这是灭掉北凉得到的意外惊喜,此时,志得意满的拓跋焘仍然信守了最初攻打北凉时的誓言,认真举行了盛大仪式,把这位玄高高僧隆重迎回了平城:显然,在拓跋焘眼中,只要是高僧就好,无所谓他是叫昙无谶还是玄高。
玄高受到了拓跋焘极为礼遇的优待,法师被请到了北魏都城平城后,被委派为太子晃的老师。
彷佛因果报应的又一个因果出现:玄高在北凉曾住持建造过麦积山石窟,现在,经验的积累果实神差鬼使般来到了平城,是否从这时起,冥冥之中的造物者,便开始为二十年后云冈石窟的掘塑做技术上的准备?
插播一段至今也难说清是史实还是传说的美丽故事: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故事原型就发生在北魏打击柔然的战争过程中。
花木兰的故事,据专家考证发生在北魏时期,但浩瀚的史籍、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花木兰的任何记载,这个美丽故事的唯一记载是一首诗歌《木兰辞》,作为一首艺术作品,谁也不能以诗歌判断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真伪。
但《木兰辞》是一首具有浓烈时代色彩的诗歌,从诗歌中的一些民风与称呼,人们能够感觉到一些鲜卑与汉民正在融合的重要信息。
例如:诗歌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即北魏皇宫办公议事的地方;而《木兰辞》中的“木兰当户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句子,却又完全属于汉族女子的生活内容。
那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表明了百姓对皇帝的称呼,除了草原民族,历代中原皇帝是不会使用“可汗”这个称呼的,后来中国的一代伟大帝王唐太宗虽然曾被西方、北方的多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却也只是臣服大唐的藩属国对大唐天子的尊称而已,唐朝自己的史书中不见对李世民的这个称呼。
所以,根据这些词句,判断木兰出自北魏的民族融合时期是有依据的,至于具体到北魏哪个年代?说法不一,有认为是出自太和时期,有认为是出自太武年代,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木兰这个美丽的中华女性形象,已经永远活在了全球华人的心里。
- 上一篇:蒯越曾是刘表的谋士为何会被曹操嘉奖呢
- 下一篇:揭秘韩熙载夜宴图中为什么画有一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