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才大量普及铁锅在这之前百姓如何做饭
2024年04月01日 热点资讯
宋朝才大量普及铁锅,在这之前百姓如何做饭?
现在家家户户都备着、每天做饭都必须用到的铁锅,是在宋朝时期才大量普及的。宋朝之前,古代老百姓是怎么做饭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不用为古人担忧,咱们老祖宗很聪明,这种生活上的小问题,早就得到了解决。
先明确一点,虽然宋朝时才普及铁锅,但铁锅却出现得很早。通过对古代出土文物的鉴定,专家们发现早在西周末年,中国人就开始大规模冶炼铁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了。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的工具逐渐取代传统的铜制工具,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其类型主要有兵器、农具、手工具及杂器,例如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等等,还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做出少量铁制锅具实属正常。但应该只出现在上层社会,属于奢侈品,进入不了千家百户。
到宋朝时期,炼铁技术再一次进步、产铁量大增,年产量最高时达到800万斤,虽然还是不能和现代相比,但已经可以笑傲其它朝代了。
充足的产铁量,使得产出的铁在满足武器铠甲、钱币佛像等用途之外,还有多余的能够用来制作炊具,铁锅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华料理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普通百姓更习惯的是煮,连汤带水,连菜带饭香喷喷的,要是有条件加几块肉进去,那就更是种享受。
如果不加米饭,只往锅里放菜的原料,加一定量的水,用温火煮熟,最后勾芡,那就叫“烩”。
还有一种美食叫“脍”,是指将鱼、肉切成薄片,放上佐料生吃。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里的脍,就是指这个,生鱼片或生肉片。是的,中国吃生鱼片的历史实在太悠久。
另有一种很常见的炊具“甑”,瓦器,古人用来蒸饭,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现在南方很多地区,都还有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甑子,蒸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晶莹可口,还有竹、木的香气。
商、周时期,随着冶铜业的发展,青铜类炊具逐渐出现,更方便炖煮。人们发现,将某些植物的根或叶与食物同煮,会有不一样的味道。煮饭时便有意识地加入这些东西,这就是最初的调味品。
比煮更香的则是“炙”,这可不是原始的烧烤。炙是个象形字,把肉放在火上烤,并加一些调味品,和现代烤肉不差什么。
由此可见,没有铁锅的时候,古人的选择也很多,可以用瓦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做饭,可以蒸、煮、炖,还能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烤,再不济,还可以生吃,比如美味的生鱼片。
而铁锅出现之后,“炒菜”正式加入中华料理的大家庭,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全民都参与到了美食的研发中,吃货大国的本能被进一步开发,就连大文豪苏轼都忍不住手痒造出了“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