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东宫是什么样子的属官制度如何
2024年04月01日 热点资讯
在古代东宫是什么样子的?属官制度如何?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古代皇权社会,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对于太子的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历朝历代在储君设立之后(清代除外),都为储君配备了相当完善的官僚系统,而这套官僚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和辅佐系统两类,全面负责储君的教导和朝政熟悉工作,从而保证太子日后顺利接管朝政。由于太子属官极为完善,几乎对应着朝廷的所有部门,故而才有“微缩朝廷”之称。
而“东宫”作为微缩版朝廷的另一个典型例子,便出现在太子监国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若皇太子监国,詹事及左、右庶子为三司使,则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启状,详其可否,以申理之。”
唐朝的三司,指的就是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是拥有“大事奏裁,小事专达”权力的,而从《大唐六典》的记载来看,一旦太子监国,詹士府的詹事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便直接升任三司使,立刻便组成了新一任的领导核心。
与唐朝一样,明朝的太子属官同样有此特点,最为典型的便是太子左右春坊设置大学士的时间点,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取消了丞相制度,开始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但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朱元璋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殿阁大学士,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便立即在太子的左右春坊设置大学士一职掌管事务。
事实上,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将“东宫”打造为微缩版朝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太子可以尽早的熟悉朝廷的运转模式,一旦皇帝驾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权力更迭而导致的朝政混乱。
- 上一篇:倭寇里中国人很多为何还被称为倭寇呢
- 下一篇:菠萝泡盐水后需要用清水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