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常识的杂志童年温暖陪伴开启追梦人
2024年04月26日 热点资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頔
开学季,订阅少儿期刊是不少中小学生都要做的事情。摘录好词好句、拓展知识视野、启蒙写作梦想,少儿期刊给很多人的童年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新中国第一本少儿期刊《儿童时代》自1950年由宋庆龄亲自创办,至今已经走过整整70年。虽然冠以少年、儿童的名称,但少儿期刊的内容并不幼稚,那些经历了六七十年风雨的老牌少儿期刊,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也以新的面貌继续陪伴着少年儿童的成长。
《儿童时代》创刊70周年成果展示
新文化运动带动创办风潮
以少年儿童之名兴办期刊,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至今已逾百年。
1919年7月1日,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确立“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宗旨,会刊有《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等。这些刊物虽然以“少年”命名,但并非是给儿童阅读的刊物,主要阅读对象为关心国家命运的青年精英,与《新青年》定位相近。
比如《少年中国》为综合性月刊,1919年7月创刊于北京,历任编辑人员有李大钊、康白情、王光祈、苏甲荣、恽代英、黄仲苏等。该刊特色是“注重文化运动,阐发科学,纯粹科学”,主要刊登会员所写的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论著,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的许多问题。
如果说《少年中国》奏响的是中国少儿期刊正式登场前的序曲,那么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渐进高潮,1922年创办的《儿童世界》成为中国第一本真正面向儿童的期刊。该刊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并介绍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作品注重思想性、科学系和趣味性,强调适合儿童心理和欣赏情趣。设童话、儿童诗、图画故事、儿童剧本、寓言、漫画、歌曲等栏目,还曾多次举办征文,发表儿童作品。编辑部常常约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的稿件,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铎、赵景深、胡愈之、王统照、周建人等都是主要撰稿人,同时也刊登小学教师们的投稿。同年创刊的还有综合性儿童文艺期刊《小朋友》,读者对象为小学中年级学生和同等文化程度者。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少儿期刊出版业迎来一次繁荣期。1931年1月,《少年时代》创刊,含《暑期生活专刊》和《学生作品专号》,读者对象为高小及初中学生。该刊注重科学文艺,系统地介绍世界文化知识,主要栏目有世界常识、世界名人少年生活、各科学习法或读书法、学校生活以及小说、童话。该刊曾发表美国霍桑著、奎明译长篇小说《石梅子》,冰厂译童话《魔龙》《雪女》,三叶译童话《金袋烟牛和魔袋》等。作为少年读物,该刊还贴近学校生活进行报道,有介绍学生会、旅行、运动会的文字和照片。
1931年6月15日,儿童文学期刊《儿童杂志》创刊,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年出版20期。该刊图文并茂,为小学生课余读物,辟有小说、童话、寓言、剧本、文化科学常识、歌曲和儿童习作等栏目,并推出有陈之佛、丰子恺等谈图案和生活漫画的《儿童艺术专号》。随着读者的增多,此后该刊还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种以适应相应年级的学生。
文学大家来撰稿艺术画作登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少儿期刊迎来新蕾绽放。1950年4月1日,宋庆龄亲自参与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成立,随即《儿童时代》创刊,宋庆龄为该刊制定了“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的办刊宗旨。它还成了新中国第一本走出国门的少儿刊物,曾向美国、法国、日本等17个国家发行。
尽管是为少年儿童创办的期刊,但《儿童时代》的文学性及艺术性不可小觑。郭沫若、巴金、老舍、冰心、苏步青等都曾为之撰稿;当代很多艺术家如程十发、韩美林、张乐平等都为《儿童时代》画过封面,多样的艺术风格交相辉映,成为那个时代小读者们临摹的范本。
比如1963年第21期《儿童时代》的封面,便是中国画坛泰斗程十发的经典画作《东方》:满天朝霞占据了差不多整个画面,一群大雁点缀在上方。左下方坐在山崖峭石上的列宁,一边手挽身旁的小女孩,一边聆听战士的笛声,凝视东方……程十发根据当年侨居俄国的中国工人积极参加十月革命,以及列宁关怀中国籍红军战士的历史事实,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构思,创作了这幅具有交响诗般宏大意境的国画作品。如此重大题材作为一本少儿杂志的封面画作,体现了《儿童时代》不同凡响的立意。
《儿童时代》创刊后,一系列少儿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50年12月,儿童书局改组为公私合营的新儿童书店,推出《新儿童画报》和《新儿童教育》期刊。1952年12月,资深期刊《小朋友》的出版机构从原先的中华书局,转到新成立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读者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1953年1月15日,《少年文艺》面世,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发刊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57年,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筹划创办一本给少年儿童看的综合性知识期刊,此后《我们爱科学》在1960年正式创刊。这本少儿科普期刊一直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在第5期的时候,就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创造了一个虚拟人物——小好奇,专门介绍各种科技新成就。
《儿童时代》1980年封面,万籁鸣画.
1963年,与1924年短暂存在的《儿童文学》同名的新《儿童文学》创刊,该刊经叶圣陶、茅盾、冰心、张天翼、华君武、严文井、金近等著名作家、画家倡导,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团中央联合创办,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其办刊宗旨是刊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少儿期刊纷纷复刊。1979年第8期的《儿童时代》,将创办人宋庆龄作为封面人物——画面中孩子们簇拥着宋奶奶,宋奶奶笑容可掬地分送给小朋友可爱的折纸动物——当时停刊12年的《儿童时代》复刊不久,又逢“六一”儿童节,作为创始人的宋庆龄自然无比欣慰。翻开这一期《儿童时代》,首页就是宋庆龄为“六一”节撰写的特稿《孩子们,好啊》,从封面到卷首语无不洋溢着她对下一代的关爱。
一本期刊与三代人的写作情缘
少儿期刊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开启了他们的追梦人生。比如创刊70年的《儿童时代》,不仅刊发了大量名家的作品,也始终欢迎小读者投稿,为孩子们的创作尝试提供平台。
据著名作家、诗人菡芳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一名十多岁的少年。一天傍晚,他在昆明翠湖边遇到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并腼腆地向她行了个少先队队礼。奶奶笑着夸奖他懂礼貌,跟他聊起了兴趣爱好。菡芳说,他负责在学校编黑板报,老师说他长大了说不定能当作家呢!那位奶奶亲切地回应,有一种专门为孩子办的刊物叫《儿童时代》,并鼓励菡芳向它投稿。第二天,菡芳在《云南日报》上见到宋庆龄和云南少数民族儿童在一起的大幅照片,这才知道,昨天遇见并鼓励他给《儿童时代》投稿的竟然就是宋庆龄奶奶。
儿童时代创刊时,宋庆龄在办公
在《〈儿童时代〉与我们一家三代》一文中,菡芳写道:“我回到大理,把我的幸运告诉老师和同学,大家都兴奋和羡慕极了。”“老师还将我的第一篇小说《金八哥》寄给《儿童时代》”;“编辑给我寄来一封很长很长的信鼓励道:‘宋庆龄奶奶关心着全国各族的少年儿童成长,你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只要你努力多读多写,将来定会成为一名作家的。’”
在翠湖边的“奇遇”,不仅激励着菡芳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也使得他的家庭与《儿童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菡芳的两个女儿杨梅和杨柳,从小就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习作,现在成为“白族姐妹作家”。菡芳的两个孙辈也是《儿童时代》的“小粉丝”,已经在期刊上发表过作品。
时代在不断发展,传统纸质刊物也在迎接着挑战。一方面,信息量受到版面的严格限制,看过一本几十页的少儿刊物之后,不少小读者会发出“太薄了”“内容太少”“不过瘾”等感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图片和文字来传递信息,表现力非常有限,小读者往往难以理解那些比较有深度、复杂的知识。
全新打造的《儿童时代》数据库正式启动
在媒体融合时代,纸质少儿期刊与相应的网站、APP、微信平台已互为依存,引入新媒体技术,使小读者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神奇感受。比如创刊于1960年的《我们爱科学》杂志,作为中国少儿科普第一刊,开设了“我们爱科学AR”APP,在纸质内容立体化、视频化方面做出了尝试。《我们爱科学》每期从杂志内容中选出4个主题,经过技术开发成为AR内容,读者可以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奇妙感受,还能在线玩科学游戏。“我们爱科学AR”的内容全部来源《我们爱科学》杂志,使杂志突破了纸质的束缚,让少儿期刊有了崭新的面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