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生活小常识知识之窗光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2024年04月26日 热点资讯
之一
公元1672年,英国的牛顿和胡克在皇家学会评议委员会的主持下展开了一场影响科学进程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是光的本质,它到底是粒子还是一种波动?
这之前,意大利的数学家格里马第做了一个实验,他在放在光束中的一个小棍子的影子里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发现了光是一种波动,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后来重复了这个实验,因此,胡克成了光的波动说的坚定维护者。
与此同时,我们熟悉的那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个小孔,照到一个棱镜上,在对面的墙壁上竟然出现了多彩的光谱!于是,牛顿发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是粒子的假说。
这个理论争论了许多年,直到量子力学出现。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到了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这一理论最终被物理学界所接受。
不过,从科学史的发展来看,爱因斯坦这个理论依旧是个假说。他唯一值得推崇的原因,在于相对完美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另一些,他还解释不了!
比如,光是物质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随便一个表现就能穿透千里被我们撞见?
再比如,遍布于地球各个角落的无线电电磁波也是一种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早已深入到了人类的生活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它是不是暗物质?
之二
一九九一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我和我的石油测井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迷路了,那时候没有手机,那天晚上星光暗淡乌云密布,当然,最要命的是连个指南针也没有。
司机只能按照车辙摸索着走,饭也没吃,饥饿和恐惧不断袭扰着每一个人。
突然,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那个年轻人尖叫了一声:快看快看!前边有灯光!
先是一个,后来是两三个,再后来就是一片,万家灯火!
那片灯光就是阿尔善,我们的一个石油基地。
一个人在黑暗里,最期待的就是看到灯火,当你发现自己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地下建筑里,一旦感觉自己头上见不着天日,你一定会绝望至极,心理上接近崩溃。这就是我们人类对于光的渴望,与生俱来。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意识里,没有光的日子就是地狱,无法接受。《圣经》第一章开篇就说,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大地有了光。
那光,就是太阳☀。
事实上,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是离不开太阳的。甚至有科学家猜测,太阳光,似乎和我们人类的意识有某种联系。啥联系?不是发现我们感知物质世界只占实际世界的百分之几吗?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反物质,而反物质,极有可能和意识有关。
那么,意识是不是不可见的那部分光?
乱了。
按科学家推算,太阳的寿命为一百亿年,目前接近了中年,也就是说,太阳还有五十亿年的寿命,而我们的地球,也将随着太阳的坍塌而寿终正寝。
意识活动?当然也会寿终正寝。
之三
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而那些属于意识范畴的,人类还没有吃透的东西,我们不妨做个假说:这个假说就是,意识存在于不同的纬度空间,和我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会有不同于人类世界的规矩和活法,我们无法知晓,按照大自然的安排,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运行规律,用一个反向思维来解释,那就是:一旦我们能够知道了另个世界的猫腻儿,就乱套了。
承载着生命之源这个重担的光,当然也不能让我们看的通透,否则,就目前人类这个状态,同样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