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东极定位

父母不教生活常识的原因为什么你说话不好使

2024年04月26日 热点资讯

为什么你说话不管用?为什么年老的父母总认为外人说的话特别有理、特别对?

为什么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说你心眼儿多,花花肠子多?

几乎完全没办法跟父母讲道理,这是很多成年人的苦恼,更是困惑。

根源在于「视角」:听你说话的人,如何看待你。

文中概念和定义引自: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1935—):世界著名的传播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受众分析》等。

请注意哈,我们将讨论传播学中的「视角」,而不是「立场」。

传播学中,将(被传播者)受众的视角分为三类,仰视、俯视和平视。这其实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我们暂且以成年人和自己的父母的关系来聊一聊。

仰视、俯视和平视对于粉丝来说,明星是被「仰视」的,自己粉的,自己去捧;

对于普通人来说,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是被「仰视」的,他们说话绝对好使;

对于孩子来说,爸妈是被「仰视」的;同学和小伙伴儿相互间是「平视」的。

我们从小被父母拉扯大,父母教会我们穿衣、吃饭,教会我们基本的道德观念、教会我们生活常识,他们对我们的视角,是「俯视」的。

如今孩子已经懂事了,已经三、四十岁了,社会闯荡多年,经验和知识甚至都超越了年迈的父母,然而——看护养育教育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长达十几年的时间,父母习惯了「俯视」的视角和沟通状态。视角被固定住了,你就很难去讲道理。

讲道理的基础是「平视」而「平视对方」是双方都无法做到的,所以跟父母没有道理可讲。

我们会听从老师的话,因为从进学校上课的那一天,我们就是坐在低处,「仰视」着站在高处讲台上的老师。

心理视角固定了,老师说的话,我们就不会去轻易反驳,即便是讨论问题,我们的心态也是带着尊重的,否则,那就是“挑衅”。

去“挑衅”「俯视」自己的人,肯定没有好结果啦。

你传达不出去你完整的观点,对方也不接受。反反复复的无用功,效果就是加深误会。莫名其妙就成了“敌对”的状态,你还没张嘴说,对方已经把耳朵关上了;你刚往那儿一站,对方的眉头就皱起来。

打破固化的视角,改变你对于他人的“意义”,不是不可能的。方法一,做出某件“大事”,让对方从此对你刮目相看。方法二,适用传播理论的技巧,增加说服对方的次数,逐渐将双方对话的视角拉升到「平视」,达到平等交流的基础上。

虽然本文主要以父母和孩子举例,但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更多"你插不上嘴",你说话不管用的情况。改变已经固化的视角,才是重点。

下一次,想跟大家聊聊【怎么样用传播技巧把"被俯视"扳平】。将结合和引用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卡尔·霍夫兰的传播理论知识,来看看传播技巧,用在聊天儿和讲理上,有多好使!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他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为《传播与劝服》。

欢迎大家来留言

欢迎关注我@北京糖姐姐

赴美就医中介 精神类

美国看病服务中介有哪些

肺癌出国治疗费用多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