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城市梦想

豚鼠的生活常识有哪些方面荷兰猪与taco

2024年05月06日 热点资讯

2019.12.12

第552次推送

荷兰猪和taco,你知道南美洲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两种食物吗?在全世界范围内,自古以来人类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创造食物,以至于“吃什么”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类文化。所以不仅仅有舌尖上的中国,也有舌尖上的世界,“吃货”们原来是世界发展的源动力。

01

人类是如何选择食物的?

古代人类食物结构是古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可以根据古人吃什么以及如何吃判断其文化属性。探讨古代人类食物结构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研究主要依靠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因为人类的食物就是由植物类和动物类两大部分组成。

人类虽然属于杂食动物,但并不是什么都吃,有三个因素决定着人类对食物的选择。

其一基本营养成分需求,人类不论吃什么,都必须满足生存的基本营养需求。比如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生活,以肉食为主,缺乏植物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取,于是他们就通过食用生肉或驯鹿胃里未消化的植物残存以满足基本营养需求。

其二是生态环境的限制,即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当地有什么就吃什么。

其三是文化观念的制约,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归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叫社会,也可以称为文化。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群体中,日常生活便会受到这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其中包括食物的选择。

举例说明,中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的家养动物驯化就受到了生态环境的限制。中美洲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在现今我们食用的植物类农作物中,超过30%都起源于中南美洲,例如世界五大谷物之首的玉米,以及马铃薯、红薯、南瓜、西葫芦、花生和辣椒等,还有很多豆类都起源于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在家养动物的驯化方面则显得颇为不足,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起源于南美洲的家养动物主要是羊驼,中美洲的有荷兰猪。事实上所谓的“荷兰猪”既不是猪,也与荷兰这个欧洲国家无关,而是分布在中美洲热带雨林边缘地带的一种大老鼠,即豚鼠。中美洲古印第安人为什么要驯化一种大老鼠作为肉食来源呢?主要是受到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人类选择某种动物驯化,首要条件是该动物能够提供较多的肉量,具有驯化价值;其次是该动物必须温顺,有被驯化和饲养的潜力。一般而言,大型食草类动物是人类驯化的首选。但是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不适合大型食草动物的生长,在当地茂密雨林中生活的体型最大的动物是猴子。我们常说“瘦得像只猴子”或“精得像只猴子”,这些常识就说明了猴子不仅肉量少而且还难以驯化,所以当地古印第安人只好选择了一种体型肥大的豚鼠作为提供肉食来源的家养动物。这就是生态环境对人类食物选择的限制。

既然当地缺乏大型食草类动物作为驯化家养动物的选择,中南美洲古代先民只好在栽培作物上多下功夫,例如,驯化栽培出了许多豆类作物以及花生,用以补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营养需求;还驯化栽培出了各种辣椒品种,用以补充对维生素的需求。豆类作物在中南美洲人类食物结构中的重要性从现代当地食物特点就可以看出,玉米、豆类和辣椒是现代中美洲印第安人最主要的三种食材。例如,墨西哥餐厅一般有两种必备食物,一个是玉米面做的饼Taco,另一个就是豆子煮的羹。由此可见,人类总是有办法选择食物以满足基本营养需求。

人类是社会动物,与其他物种不同的是,人类在选择食物时还受到社会传统文化或宗教信仰的制约或影响。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佛教不食荤腥,苗族不食羊肉,印度教禁食牛肉,西方文化反对食用狗肉,等等。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发生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的一次外交纠纷。当年是由韩国和日本联合举办世界杯,但韩国受到很多欧美国家的抵制,原因就在于韩国人有食用狗肉的习惯。结果韩国政府只好派官员四处游说,媒体也大力宣传,向世界各国解释韩国文化传统中没有食用狗肉的习惯。后来世界杯虽然如期举行,但这一事件在当时还是造成了极大影响。狗肉、足球和外交这三个毫无关联的因素竟然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说明了食物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事实。

02

农业起源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我常说,考古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三个起源的问题,即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当然这个说法有些片面,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现代考古学的大多数研究内容确实与这三大起源有关联,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三大起源中,农业起源尤为重要。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充足、稳定,但品种相对单一的食物来源。其结果是定居生活方式出现,人口大幅度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加速,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毫不夸张地讲,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根据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全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一个是刚才提到的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另外三个是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以及非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心区,这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都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前面已经讲到的起源于中南美洲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红薯、花生、辣椒,各种瓜类以及各种豆类等。而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还有各种豆类以及许多蔬菜品种,家养动物有山羊、绵羊和黄牛等。起源于非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心区的有高粱、非洲水稻、非洲小米以及毛驴。我们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为世界驯化出了水稻、粟和黍两种小米、大豆、荞麦等农作物,以及猪、鸡等家养动物。不难看出,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都源自这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

03

“五谷丰登”并非赞美之词

最新的考古研究揭示,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也需要植物考古的参与,植物考古也可以给文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在中国南北的广阔区域同时存在着六个强势古代文化系统,即黄河下游地区的海岱龙山/岳石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原龙山/二里头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钱山漾和广富林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西辽河流域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我们在这六个区域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工作,结果发现,在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这六大文化区系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四种农业生产方式:

1

以种植粟和黍这两种小米为特点的古代北方旱作农业;

2

以种植粟和黍这两种小米为特点的古代北方旱作农业;

3

以稻旱混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即水稻与粟和黍两种小米都是当地农作物布局中的主体农作物;

4

以多品种农作物种植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即在一个区域内同时种植对生长条件需求不同的多种农作物,如旱地作物、水田植物、秋熟作物和夏熟作物等。

在古代社会,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由于不同农作物品种对土壤、水分、阳光等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采用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可耕土地和种植季节,提高一个区域内农业生产总值。其二,由于大多数农业灾害是限定在某些农作物品种上的,例如,水田作物对旱灾比较敏感,涝灾影响大的是旱地作物,危害夏熟作物的杂草组合与危害秋熟作物的不同,威胁豆类作物的病虫害一般不会侵扰谷物类作物,等等,因此多品种农作物种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三,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可以开创新的人工生境,为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引进新农作物品种提供先决条件。

在现代社会,单品种农作物种植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大田管理,可以在大规模种植的情况下统一施肥、浇灌、除草和收获等。但是在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条件支撑的情况下,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就是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造成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马铃薯和西红柿等美洲农作物逐渐被传播到了欧洲。由于马铃薯的耐逆性强,产量高,很快便成为了欧洲那些农业生产条件欠佳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例如19世纪的爱尔兰,其境内农业生产都是以种植马铃薯为主,属于典型的单品种农作物种植。不料在19世纪中叶突然出现了一种马铃薯病害,并迅速蔓延,导致整个爱尔兰地区农业生产颗粒无收,由此引发了连续几年的大饥荒,饿死了上百万人。可见单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危险性。

我们的植物考古研究揭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只有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是以多品种农作物种植为特点的,而黄河中游地区又是夏商周文明的核心区域,所以农业的发展应该与文明的起源存在着某种相应关系。所谓“五谷丰登”,即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对中华文明起源而言,不是赞美之词,而是必要条件。

内容摘选自《中国科技考古讲义》

中国科技考古讲义

作者:袁靖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本书是2018年夏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主办的FIST课程的讲课内容。这门课程由国内科技考古领域的一流专家们分别讲授14C测年、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DNA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聚焦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生计方式与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等前沿课题,把握学术热点,与国际科技考古发展前沿接轨。这门课程对于促进和完善中国科技考古教学,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END

图书编辑 | 史立丽 袁乐琼

本期编辑 | 李映潼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现代营销投稿

辽宁青年邮箱

现代物业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