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a呼吸机维修以科技创新提升救治能力
2024年05月11日 热点资讯
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自遴选为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的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快速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高端人才不断引进,科技创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突破了医疗优质资源不足,特别是领军专科、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匮乏的瓶颈。
就医环境和感受更好了
“以前做一次透析得用好长时间,人多床少还要排队。现在不仅环境宽敞舒适,设备先进,而且在候诊区通过大屏幕就可了解自己的排班及治疗信息,真的挺方便。”两年前,患者张某因尿毒症开始在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进行透析,去年8月搬来血液净化中心新病区,心情也变得好很多。
如今,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占地1200平方米,严格按院感要求设计,增加了负压单间透析间,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及就医感受。中心现有45台血液透析机、2台血液透析滤过设备、9台床旁血液滤过机及1台多功能血液净化装置,通过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应用,极大提高血液透析管理效率,年血液滤过3000余人次,居山西省首位。
“如今血液净化中心迈入‘数字化时代’,去年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医护人员从繁琐的纸质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患者。”肾内科副主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罗琰琨介绍,该系统能更好地对患者透析质量进行管控,如对患者各种透析并发症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及时提醒医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治疗。
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是省内最早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中心之一,中心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举办各种专业培训及教学,为全省各地市血液净化医护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培训,牵头承办了第7届山西省血液净化医护专科培训班和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委员会2019年会。中心还承担了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血液净化部分的教学及山西省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血液净化护理班的授课。
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本是开开心心去旅游,顺路采了些野生蘑菇,没想到吃了这些蘑菇后,父女两人上吐下泻,身体出现浮肿。8月2日,市民李女士和父亲被送进了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化验结果显示,食用野生菌中毒,引起急性肾损伤。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肾内科副主任、重症医学区主任原成英介绍,父女两人被送进肾内科重症监护室,进行了血液灌流、连续血液透析滤过、营养支持、药物配合等全面救治,病情得到控制。这样的抢救常常在这里上演,医护人员用他们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技术,迅速判断,果断诊治,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家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能力的集中体现。”原成英说,科室主要治疗包括慢性肾脏病特别是尿毒症背景下出现的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重症感染、中毒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有基础肾脏疾病且涉及各学科难以归科的患者,以及各种疑难病症等。
去年8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肾脏病重症监护病区成立,是我省首个肾脏病重症监护病区,也是“136”兴医工程领军专科重点科室,拥有VELA呼吸机、MindRay心电监护仪、人工智能中心监护系统、急救永备除颤仪等医疗设备,硬件配置与世界一流KICU同步。自成立至今,共收治患者近500例,抢救200余例,成功近200例。
科技创新向高质量发展
两年多时间里,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拥有了肾脏重症病区、血液净化中心、综合病区、膜性肾病区、糖尿病肾病区、紫癜病区6个病区,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2项,国家课题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2项,国际课题1项。
2019年3月,李荣山教授牵头与中国科学院汤涛院士合作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肾脏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研发。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肾脏病理的图像分析,其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极大地提高了肾脏病理诊断同质化水平,为肾脏病诊治做好了基础保障。“Glomer AI肾小球人工智能”获教育部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山西省金奖,2019年11月获教育部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二等奖、山西省金奖。
2020年5月,我省首家数字化一体复合手术室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投入使用,配备有山西省首个术中3.0T核磁共振和术中DSA等国际一流装备,集微创、介入放射学、影像学、手术机器人及临床大数据集合平台等于一体。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启用,标志着肾脏疾病相关手术,如复杂内瘘的建立、维护及修补,人工血管的建立及修补,特别对于无法建立血液净化通路的危重患者,可在多种先进技术的保障下完成,使肾内科疑难血液净化通路的诊治能力和“136”兴医工程的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肾脏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精准医学诊断中心是该科的又一大亮点。李荣山说:“通过基因测序方式为临床提供罕见病诊疗检测,可提供肾病、心血管病、肿瘤、血液病等多学科罕见病诊断。尤其可开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IgA肾病,狼疮肾炎等肾脏罕见病诊断,现已初步成为区域测序中心,大大提升了遗传性、罕见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效率。”
本报记者周慧芳
(责编:温文、马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