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书目

安徽喷泉维修收费补贴不到位公共服务涨价

2024年05月11日 热点资讯

最近川渝地区因为居民换表后,发现燃气费暴涨登上了热搜。联合调查工作组随即入驻了两地的燃气企业,并开展集中整治。最新消息是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车德臣被免除了职务。

其实天然气涨价这事并不是川渝地区特色。根据天风证券统计,已出台价格联动机制文件或价格调整通知的县市达到了125个。

其中深圳在3月15日,刚整体提高了3毛1每方的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接近10%。

不止是天然气,各地水电的价格在这两年也在上涨。

广州就在这个月提供了两套方案,对比了下,两个方案总结下来都是涨价,特别是对于第三档居民用水大户涨幅最高,从3.96涨到7.8,价格几乎翻了一倍。区别就是一个方案居民涨的多,一个方案非居民涨的多。

广东、湖南、安徽、江苏等多省公布电价调整方案,开始执行新一轮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最高涨幅高达30%。

总之,就是全国各地居民生活都上涨了。

给居民供应水电气的公司,一般都属于国有企业,并且整个行业一般都为政府专营。我国的专营制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商人出生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江小白时,发明了这套天才的制度。

当时管仲认为,好的税收制度,要“取之而无形,使人不怒”。这与几千年后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税收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观点不谋而合。管仲提出,只要将一些民生必须品由官家垄断经营,便可以自主定高价,并且将利润作为税收。

自此,我们2000多年来,国家财政除了税收收入外,还多了一块专营收入。

不过我国发展至今,国家专营的行业,也不单单是为了收人头税这么简单粗犷的目标了。我们目前还维持着专营垄断状态的行业,大多还是从国家战略,民生角度来考虑的。

比如我们专营2000多年的食盐专卖,很长一段时间,是因为建国后缺碘大脖子病流行,国家专营比私人企业更加有良心,食盐统一加碘有效防止了疾病。

而每年上缴利润还有税收上万亿用于造航母的烟草行业,是为了让产品维持高价,而不是让民营企业把烟草价格卷低,从而导致吸烟人数越来越多的问题。

其他诸如铁路、通信等等领域,则是因为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巨大,民营资本难以承担其成本。

而水电气一类能源,基本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除了是每个人都需要用到的,其价格更是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并且小到个体户面馆,大到工厂流水线,成本都会受到其价格波动的影响。所以国家从稳定价格的角度考虑,将这一块采用政府专营,是非常合理的。

如今的经济环境之下,无论是居民生活成本增加,还是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导致商品价格提升或者减产从而减少就业,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事。可现实就是公共服务部门整体涨价,让大家以另类的方式感受到了通胀。

前些年经济环境尚可的时候,公共服务的价格不上涨。现在大家收入下降,为什么反而要涨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一直在亏钱。

以燃气为例,公司运营与利润主要来自于配气收益,但气源成本又是由上游决定的。而给他们供气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话语权很大,成本高了涨价就行。更不用说设备老化需要更新,管理还有人力成本水涨船高的问题。

但燃气公司作为公共产品配套服务商,想要提价却需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实际中,处于民生、舆情考虑,价格又是长期保持不变的。

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双轨制时期的某些国企,原材料放轨市场定价,产品控轨价格管制。当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就会出现越生产越亏损的情况。

可是天然气这个东西,企业与居民必须要用,亏也得保证产能。于是当地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补贴给燃气公司,让他们被迫营业。

在前些年房地产开发大潮中,地方发掘出了土地财政这个看似取之不尽的金矿。政府只要补贴到位,公司就能正常运转。

而如今的情况我们也知道,防疫的巨额开支叠加土地出让金骤降,政府也没钱了。

疫情到底花了多少钱,说法并不统一。反正核酸检测、方舱建设等等都要地方财政出钱。叠加经济活动停滞的税收损失,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土地财政目前也难以为继,2023年全国只有5个省份的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加。并且仔细观察,这5个逆势上扬的省份,很可能还是“差生潜力大”的因素导致。

所以说地方政府开始过紧日子,下面一群等着吃饭的嘴巴,就没办法全部满足要求了。当补贴不到位,燃气公司只有硬生生的承担价格倒挂的损失。

如果放在以前,可以一直借着钱亏也不是问题。但如今这些企业不能随便发债,并且很多还登录了资本市场,财报是需要审计的。所以这些以前依靠补贴过活的企业,现在只有自己想办法,各显神通了。

例如2023年1月,给河北居民供气的中燃气为了减少亏损,将每户居民的最大购气量设定为了150立方米,超出部分,给钱都不卖。这让河北人民也感受到了俄罗斯冬将军的威力。

而兰州公交公司因为补贴不到位,且公交公司高负债率又没法再向银行借出一毛钱的时候,选择了向员工停发少发工资。当员工生活难以为继,公交公司玩起了金融创新,让这些铁饭碗员工自己贷款给自己发工资。随后,兰州公交车票价理所当然的从1元涨到了2元。

我经常看到一句话,就是“XX关系民生,所以必须国有“。这句话隐藏的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就是应该不看经济效益,只管闷头搞就是了。

我们知道,政府财政行使的是再分配的职能,并不能凭空创造财富。低价乃至免费的公共服务、基础保障也是如此,本质上就是所有纳税人共同埋单。

放在以前,一个城市的基建还有廉价服务,很大一部分是由购房者缴纳房款当中的土地款还有税费埋单。在城市化进程与房价暴涨过程中,大家可以岁月静好。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新增的购房者,要承担整个城市存量的支出。当存量越来越大,增量却无法同步时,整个系统就维持不下去了。

所以依靠土地财政与借债托起的大基建与补贴模式,就类似于一个以超额物业服务为卖点的开发商一样。扩张的时候,可以用卖房的高额利润补贴物业的设备采购与亏损运营。但开发商房屋销售受困,无法承担补贴成本的时候,业主就必须面对物业费涨价或者物业服务打折的现实。甚至当时作为卖点,花大价钱修建的奇观,购置的设备反而会成为负担。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那种当初为了卖房,公共区域搞得过于浮夸,特别是还赠送了物业费的小区,折旧会更为迅速。除了保安由健美冠军换老头等常规操作,喷泉交付后就再没开过,最后变成污水塘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大家的朴素情感都觉得一个都不能少,公务员工资不能降;养老金要水涨船高;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就应该象征性收点钱;水电气最好免费,并且地铁、高铁、高速等等,都是国之重器,不应该看重成本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总量不足,无法既要又要的时候,什么应该涨价,或者说谁来承担呢?

这些年,随着房企与地方的债务问题被公之于众,大家对于前些年基建狂魔的尊称,开始有了一些反思。许多城市建了许多不匹配其实力的东西,而债务托起的繁荣之下,让大家有了自己买得起也养得起的错觉。

如今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不要以为内债不是债,更不要认为化债与你我无关。债既可以化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部门,也可以化在水电煤等日常支出。最终,就是把债化到衣食住行中,把寒气传给每一个人。

其实对于财政吃紧,削减公共福利,提高收费服务,绝大多数人都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全国这么多城市提价,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川渝地区吐槽登上热搜,显然也不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刁民比较多。而是因为当地的燃气公司,并没有采用明码实价的方式增收,而是搞出了换表后让你多出钱的小动作。

这种属于垄断经营的企业,大家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可就算大家可以理解企业的困难,但绝不能接受自己稀里糊涂的成为代价。

就像当出借钱时候一样。

美国安德森看病咨询怎么样

海外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安德森医院服务中介怎么样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