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谷生态旅游区茶人谷溪树
2024年05月17日 热点资讯
作者:天健
这一次,算是见识了茶人谷的另一面。
往年多次去过,茶人谷给我的,多属春夏常态:溪流淙淙,野树花开,鸟鸣清涧,茶沁醉雾,有红男绿女,隐约于溪谷、碧潭、林间,草地,山巅,笑语透亮,意态轻扬,觉得与通常景区没啥特别。直到登顶溪峰——大潭岗墩,稍加留意,才显野趣独味,比如黄泥地坎,有一个一个洞穴,大者如箩筐,小的如竹筒,且深浅不一,洞穴钻进窜出的,是山鸡、土拔鼠、穿山甲之类,最令人心动处,是一洼一洼的小水坑里,游弋着一种黑色的泥鳅状鱼类。山民说,这是娃娃鱼。学名叫中华小鲵,史前生物,十分罕见。娃娃鱼对水质要求极高,能栖生于此,足见此地生态之好,山水之净。
茶人谷,属紫微狭门地界,连脉岛山,一劈两半,自然天成。山谷有灵性,山民有敬畏。早先还是岛民祈雨之地。山谷周围,诸峰耸峙,看似不大的林间,藏幽匿秘,并非寻常。行深处,冷不丁会有獐穿眼前,还有老人嘴里的神秘白羊,一晃眼,纵溪一掠,绝尘而去。山上有一龙潭,早年有山民上山砍柴,见一巨大白蟒,盘桓龙潭晒太阳,吓得魂飞魄散,滚将下来。
山下有座白龙庙,传说中的白龙,说是白蟒修炼而成。可见,民间信仰,始于敬畏。但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的附会呢?毕竟,与茶人谷相邻的,另有一幽境山谷,始于宋代的里回峰寺,曾经香火鼎盛,名震东南。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遭金兵追击,逃难入海,史载躲寺七日。龙是皇权象征,白龙王庙,应该隐含了这层敬畏。
不过,茶人谷的白蟒也好,回峰寺的龙种也罢,终究是山民心里缥缈的神化。真正让人可触摸的惊艳,还是庙门口那棵400年巨樟,苍劲古朴,冠盖蓝天,昭示了自然之神昂然的尊贵。
上述种种,都是我熟稔的元素,不是新鲜发现。而这次与诗人们同行,让我看到了茶人谷的另一面。
也许是休游还林后的清冷,令秋冬的茶人谷格外萧瑟幽静。日照溪谷,疏影横斜里,人行谷中,临溪伤逝,有说不清的心绪。沿溪而上,偶见三二散客,在谷底觅一泓水洼,捉少许溪虾玩儿。时下正是枯水期,溪水仅有细流如练,绕着高高低低的溪石流淌,裸露的溪底,白石累累,满目荒芜,这才惊觉:春已逝,水已远,寒鸦栖枝,冬天到了。
这些只是霎间感觉,真正震撼我的,是溪谷里裸露无遗的树根,满溪的虬枝纵横,龙盘蛇爬,又像老妪手背暴突的青筋,根根触目,坚韧至无语,苍凉到惊心,
一行人在山谷穿行时,我的注意力都在溪底这些树根上。事实上,春和景明,不外乎花草树木。一粒种子,是草的种子,只能长出草,是树的种子,必能长出树来,这些溪谷的树,根扎溪底,与溪水、溪石夹杂一起,甚至有的连长长的根须都露在石窟里,因稀有泥土滋养,故树身细长,长矮差错,但它们的根茎却特别粗壮,劲遒有力,活像八爪章鱼,抓住乱石空隙,抵住溪洪冲击,一年又一年地,顽强生存下来了。这些溪树,与城里那些拄着保护架的行道树,绝非一个概念。
就冲这一点,我想,世间的溪或许很多,但论溪之苍劲美,恐无溪能复制。这,便是茶人谷的独特之处。
若说春夏的茶人谷,属于青年与童稚,则秋冬的茶人谷,应该属于野老和高士。
声明:文章转载及其它平台发布,请私信联系,未经允许私自转发,必将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普陀作协)
作者:天健
责任编辑:孙鼎期
排版:朱清植
普陀作协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