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桥附近维修电器店邯郸有座学步桥
2024年06月19日 热点资讯
庄子《秋水》篇中有这么一句:“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大意是寿陵有个少年到邯郸学走路,没学会,又忘了以前的走法,只好爬回老家。
成语“邯郸学步”便是出自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还可以说成“学步邯郸”“寿陵失步”“寿陵匍匐”等等各种说法,只要是指向这个典故,懂的人自然懂。
“邯郸学步”太有名了,所以邯郸就有了座“学步桥”。
《秋水》中邯郸学步的故事,多半是为了结论的需要而捏造出来的,这种做法在中国文化长河之中屡见不鲜,大概也能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后人根据《秋水》篇里这二三十字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需要,又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学步桥便是一例。虽然《秋水》原文里没提到桥,但后世不知是据谁说了,那个寿陵少年就是在这座桥边学的走路,毕竟桥上人流量大,走路的人多,是个学走路的好地方,道理还说地有鼻子有眼,所以这座桥便被命名为“学步桥”。
3
编故事归编故事,这座桥其实有它的来历。沁河流经邯郸城北,此处原有木桥或浮桥供民众通行,木桥不够结实,加上走的人又多,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干脆在此修了座石桥。这座石桥是不是叫“学步桥”,我没找到准确的资料,不敢妄言。
这座石桥修修补补用了三百多年,日渐残破。到了198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把这座桥拆掉重建。我看了这座桥过去的照片,新桥确实是以老桥为蓝本重建的。因为是重建,所以从物理上说新桥与老桥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
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这个地名已经沿用了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像邯郸这样做过国都,做过郡所,做过州府的重要城市三千年没改过名字的确实不多。而且战国时期,作为赵国的都城,邯郸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结结实实地出足了风头。但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衣冠南渡之后,中国文化逐渐往东南发展,邯郸便再也没有在历史舞台的中心亮过相。
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城市,经济要抓,历史文化工作也要抓,所以当地政府又以学步桥为中心,逐渐在沁河两岸整理出一片绿地,修建成市民广场,学步桥可供行人与自行车通行。除了市民广场标配的绿地步道之外,广场上还修建了以邯郸学步为主题的雕塑,以及上书“学步桥”大字石碑之类的提示纪念物,供市民及游客游览留念拍照之用。
对待历史和文化,与那些没什么历史文化积淀而又积极发明创造历史的小城不同,邯郸显得漫不经心。这份漫不经心也许来自见过大风大浪之后的淡定从容,也许来自回天乏术之后的无能为力,又或许是历史文化题材太多而选择困难之后的困惑迷茫,谁知道呢。
大概是在2012,中国人民才知道有PM2.5这么个东西,邯郸的PM2.5指数在全国来说都算得上是名列前茅。2015年我在邯郸的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算是见识到了厉害。
1950年代之后的邯郸,依托着煤炭和矿产资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又是钢铁又是煤炭,都是高污染行业,空气质量要是好才奇怪了。但邯郸市民仿佛已经习以为常,为了幸福,在这里努力地生活着。
邯郸、安阳乃至开封、洛阳这些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已经纷纷退到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之外,于平淡中聊起的“邯郸学步”,可以见证他们曾经的辉煌。
千百年后,今天叱诧风云的北上广深,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忆起今日的辉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