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检贫血小窍门老年人贫血要刨根问底
2024年07月15日 热点资讯
刚刚过了“66大寿”的张老师半年前自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去医院体检发现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96 g/L),医生说初步考虑缺铁性贫血,建议行电子胃镜、肠镜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张老师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认为有点贫血算不上什么,遂购买了补铁口服液、补血中药自行治疗,约2周后贫血症状明显好转,张老师也暗自高兴,认为治疗很“有效”,便放松了警惕。可惜好景不长,1月前张老师的贫血症状再次加重,复查血常规时血红蛋白已下降至84 g/L,同时还可在右下腹部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经电子肠镜、腹部CT检查被确诊为结肠癌并肝脏多发转移,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
类似张老师的例子屡见不鲜,发现贫血却没有“刨根问底”的寻找真正病因,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铸成大错。我国把成年人贫血定义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老年人一般也按此标准进行。贫血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临床常从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进行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慢性病性贫血等。(2)溶血性贫血,即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3)失血性贫血,可分为出凝血性疾病(如严重肝病、血友病等)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肿瘤、结核病、消化性溃疡、妇科疾病等)两类,慢性失血性贫血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人贫血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有文献报道我国老年人贫血发生率约在7%一28%。老年人出现贫血后,由于其各组织及器官代偿能力差,导致老年人体能和认知功能下降,并常可影响到其他多器官疾病,加重原有病情,使死亡风险增加。老年人贫血常是一种被低估的、潜在的疾病状态,它可以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常为某些重要疾病的初始信号,甚至是首发表现,但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原发疾病的掩盖等原因,很多老年人有轻度甚至中度贫血常常被忽视。概括起来,引起老年人贫血的病因主要有营养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恶性血液病性贫血、原因不明性贫血等几大类:
(1)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老年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占老年人贫血的36-60%,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是继发性的,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慢性失血,其中,上消化道疾病以消化性溃疡(包括药物性溃疡,特别是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常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糜烂性胃炎、胃癌为常见,下消化道疾病以血管畸形、憩室、结(直)肠癌、痔、炎症性肠病等多见。巨幼细胞性贫血在老年人也有相当高的比例,主要原因有饮食单一、饮酒及吸收不良所致。部分老年人有偏食、素食的习惯,加之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而“忌口”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摄人减少,而老年人又常有胃酸减少和胃蛋白酶缺乏,易发生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该类贫血。
(2)慢性病贫血。也称炎性贫血,是一组由慢性感染、炎症、肿瘤和创伤等导致机体铁代谢紊乱所致贫血,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贫血,早期多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后期多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临床发病率高,约占老年贫血的30%以上,仅次于缺铁性贫血。一般而言,慢性病贫血多有基础疾病存在,常见疾病如:1.慢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尿路感染、真菌感染等。2.慢性炎性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3.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4.创伤:烧伤、外科创伤。
(3)肾性贫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已成为常见疾病,其终末期为尿毒症。贫血是尿毒症病人必有的症状,多数患者一般均有轻、中度贫血,其原因主要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故称为肾性贫血。老年人常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易发展至肾功能衰竭,但因肾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当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气促等贫血症状,易误诊为其他贫血性疾病。
(4)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确诊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或活检术。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但约80%患者大于60岁。
(5)不能解释的老年人的贫血。有些老年人的贫血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及药物或环境影响有关。
研究表明,老年人贫血病因以消化道肿瘤居首位,其中尤以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多见。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者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进展期胃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上腹痛,常同时伴有纳差、厌食、体重减轻等,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而延误治疗。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多起病隐匿,早期常仅见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如贫血、低热等。老年人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症状常无特异性,有时仅有贫血表现,而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极易漏诊、误诊。因而对疑有消化道慢性隐性失血患者,要特别注意有无黑便、便血史,要及时行癌胚抗原(CEA)筛查及胃镜、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餐造影,以便明确诊断。
总之,贫血只是一种临床症状,并非最终诊断,在贫血病因不明确的情况下,给予所谓的“经验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中药等,有时可能会有暂时效果,但常会延误病情,徒留遗憾。只有“刨根问底”积极全面寻找贫血的真正原因,破获“案中案”,做到病因学诊断,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