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喷水纺织电器有哪些大洗牌没有订单喷水
2024年07月31日 热点资讯
近期,横扇镇太浦河沿岸的喷水织机厂受到环保行动的影响,要求撤离搬迁。目前两岸的织厂搬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少部分厂还在搬迁中。吴江其他地区也有一部分织造厂需要搬迁撤离,将工厂搬迁至中西部地区。
自2017年“限喷”环保之风刮起,掀起了织机从江浙沿海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带的热潮。但这股热潮绝不是跟风,是战略转移,是响应环保政策。几个月前就有消息称江浙地区有将近120000台喷水织机外移,江苏苏北、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业集群地,整个纺织产业转移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
目前,江苏苏北是织机转移最大地区,其中泗阳已成为中国纺织业的第六大板块,并且在六大板块中份额超过五分之一。到2020年,泗阳纺织产业喷水织机将达80000台。根据众多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安徽大省范围内,喷水织机的产能大约已经逼近40000台;湖北大省范围内的喷水织机产能大约已经达到23000台左右;江西大省范围内的喷水织机产能也将达到60000台左右。
这一大串的数据表明,近两年向苏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转移的新兴喷水织机产能超过了20万台大关,远远超过了长三角地区传统纺织集群淘汰的喷水织机数量。整个纺织行业的喷水织机的数量远大于“限喷”行动前,坯布产能爆发势不可挡啊!
在喷水织机产能大迁徙和爆发下,下游织造企业首当其冲,纺织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能过剩,僧多粥少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景气度不佳,上游聚酯需求偏弱,下游坯布库存过高是目前市场的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编找寻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坯布产能过剩导致的。
市场是买方市场,购买力决定着市场的需求。而今年受到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国内整体经济不景气,人们对服装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了,需求也就少了,最终影响到了下游织造业。
一家主营春亚纺坯布的企业翁总说道:“现在坯布产量太大,供大于求。今年的需求又有所减少,供给量却比往年增加起码一倍,蛋糕就这么一块,每个企业分到的能有多少呢?”
近期,市场传出布老板停产保价的消息。织造厂老板发声:做完机上原料就放假。也有不少布老板在计划停产放暑假,想带动市场整体停产。事实上,这一操作就是为了缓解坯布库存过高,市场产能过剩的现象。
据悉,苏北、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的库存普遍在2个月左右,盛泽地区的纺织企业库存在41-42天左右。坯布库存数可以说是近四年内最低位,而罪魁祸首的就是产能过剩。
需求下降,利润稀释
服装购买力下降,对面料的需求减少,直接影响的还有面料的价格。尽管坯布主要成本端涤丝的价格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但坯布的价格却一直上不去,在今年市场行情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坯布价格更是在低位徘徊。
一位主营尼丝纺坯布的布老板感叹:“去年380T尼丝纺坯布可以卖到4、5块多,而今年只卖3块多了!”每米坯布价格下降至少25%,而每米坯布的利润大多在10%以内。以春亚纺为例,据悉,去年春亚纺坯布一台织机一天的利润在80元-100元左右。而今年一台织机一天的利润降为50元-60元,利润下降37%以上!因此,目前有很多织造厂家反馈,能够保本出售已经是万幸。
市场调节,又一次洗牌
事实上,织造厂经历又一次洗牌。企业坯布库存过高,直接影响的便是资金周转困难,加上今年总体利润薄,坯布欠款时间长,使得许多实力单薄的坯布企业面临着很大压力。基于这个压力,6月中旬就有不少小厂已经停产。
有布老板预测,若市场产能一直降不下去,到今年年底,就会有20%的企业被淘汰。因此,下半年的纺织市场关键点在降产能去库存。吴江地区的一家织造企业负责人说道:“下半年的行情好不好,主要是看中西部地区的织造厂的产能。如果那边的坯布还是大量的源源不断涌入江浙地区,那下半年多半是好不起来了。”
库存过剩,产能过剩,都说熬过去就会好,可该如何熬过去呢?
为何看不见单?
根据中国海关快报数据,2019年1-5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512.77亿美元,同比下降5.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0415亿元,同比增长21.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穿类商品同比增长21.2%。
也就是说,在贸易战的影响下,出口的确出现了下滑,但出口的下滑,价格的下调,国内的内销反而增长了很多,可是为啥仍然看不到订单呢?
产能库存过剩!
从之前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纺机市场情况报告中显示:织造机械中喷水织机维持了去年的高增长态势,剑杆织机销售持续下滑;针织机械中圆纬机销售稳中有增,经编机整体市场形势回落;印染和后整理机械维持了去年的发展态势;化纤机械销售略降;非织造布机械市场未有明显回暖。
近年来下游办厂越来越多,机台数成倍扩张,且生产产品以常规品种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库存一直处于过剩的状态。而且未来1-2年内,常规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善的。库存消化不完,不敢也无资金继续下单,处于两难状态。
上游棉花过剩!
7月9日,ICE美棉主力合约突破前期低点64.70美分/磅,创2016年6月中旬以来三年新低62.84美分/磅,港口棉商心态再受重创,保税区库存不断累积。中美贸易磋商结果不明确,进口棉贸易商难以确立操作方向,通关心态也越来越谨慎。期货大幅下挫,国际棉价CotlookA指数也跟随创近三年低位,7月10日价格为74.3美分/磅。近期青岛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美金价、人民币价格均承压下滑,商企购销再度陷入困境。
虽然今年增发配额已经下发至企业,但因国内棉价降幅也较大,进口棉无太大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因低价国储棉继续轮出,满足了大量低等级棉纱企业的需求。因此,进口棉的消化暂时主要依靠一些企业刚需采购,而全球新棉还有两个月即将上市,短期高库存无法消化,又要面临新的库存,纺织企业的库存面临叠加风险!
如何渡过寒冬?
1,严格控制库存,减少跌价风险。要知道现在产能过剩,下游下单越来越小单化,早已不是做规模的时候,而且主要原料不是库存过剩,就是产能过剩,所以没有必要追涨杀跌,没有必要弄一堆库存,占压资金。
2,加大开发力度,积极营销市场。目前纺织行业虽然产能库存过剩,但纺织行业并不是没有需求,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整个国家的内需也在慢慢上升,所以加大开发力度,追踪市场流行趋势才能避免不被淘汰。
3,加大库存处理,增加现金储备。陈年老库存,该处理就处理,还有利用价值的库存,加大营销力度,快速变现,严格控制设备重复投资,节约并增大现金储备。
下半年的市场行情如何,谁都没能精准预测,但产能过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市场本身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要达到供需平衡还有待时日,纺织人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