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空舱养狗行吗当初被苏联送进太空的小狗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进入宇宙轨道的大门。同年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卫星带着流浪犬莱卡再次进入轨道,却都没有回来了。
犬类,一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主人有着无条件的忠诚和信任,在训练后更是可以完成高强度的配合动作,且在短期内便可以看到训练结果。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在莱卡还没被收留前,是一只已经在路边流浪了三年的小狗,刚相遇时重量有6公斤,经常有一上顿没下顿,生活条件困难,这点跟发射场生活条件相似,在当时,如果选择家养狗,在环境适应上这点是它们做不到的,而莱卡却比他们强很多,并没有任何生物上去太空环境生产过,各种突发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需要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点的前提便是适应太空环境。生物学专家表示,首先狗的生物耐受和感知与人的感知最相似,其次是因为母狗遇到突发情况更容易冷静,心理韧性也比公狗强,在如厕时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空间,方便排泄物装置的安置。于是,莱卡开始了它一段很长时间的训练。
或许是结束了流浪生活,莱卡特别珍惜这种稳定温暖的生活,它在训练过程中对比其他小狗出奇的冷静和配合,它努力配合着,回报着我们,同时它对未来一无所知。弗拉基米尔·雅兹多夫斯基博士曾在他的书中写道:“莱卡安静而迷人。我不敢相信一只狗能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每次给它带传感器时,它会时不时扭过头蹭蹭我的身体或者用它的舌头舔舔我的手和脸颊,丝毫没有恶意和不友善行为。”尽管每次训练都那么辛苦,承受着身体的不适,但它从不反抗或拒绝,这样的它让我们心疼,更加舍不得。
1957年11月3日早上10点28分,在宽80厘米,直径64厘米的单独密封舱里,穿着宇航服的莱卡安静熟悉地趴着,它有点不安的样子,却仍很努力的到处找着食物尝试让自己安静下来,这一切都被在乘客舱的摄影机观察并记录了下来。同时专家们还在莱卡的身体表面和皮下的位置安装了特殊感应器,其用途是专门用来检测莱卡的心跳和呼吸。一切准备就绪,随着R-7火箭的箭尾喷出火光,带着长长的巨大的火光飞向白蓝相间的天,一层又一层。
我们对它的印象中最后一眼便是它那瘦小的身躯蜷缩在狭小的太空舱的一幕。莱卡被送上天空后,我们的机器显示其心率增加了数倍,起飞前莱卡心率仅是每分钟103次,而在火箭发射的时候传感器显示莱卡心率每分钟到达240次,而在进入太空后进入失重状态,心率又迅速下降,估计是受到了惊吓,地面的我们也尝试着各种努力,希望恢复莱卡的心跳,努力3个小时后,莱卡心跳恢复到了每分钟102次。与此同时,随着太空舱内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地上升,它身上的宇航服并不能如我们所想的发挥作用,相反不能很好地隔热,特意为莱卡准备的电风扇也不能满足需求,科学家们推断是一些隔热材料撕裂了,导致内部的温度处于40度的高温,短短几个小时后,莱卡痛苦死去,离开了我们的世界。
这个事实在当时并没有被公布出来,考虑到很多爱狗人士和公民不理解后会产生的舆论压力,苏联官方给出的死因是莱卡顺利完成任务,在归来后一周通过安乐死结束了生命。参与这个项目的科研人员带着深深的愧疚,逃避着不敢面对,更不愿提及此事。1998年莫斯科一次发布会上,科学家奥列格加申科曾遗憾地说出当时因为急于求成而没有领悟到更多层面的知识导致了莱卡的死,同时不能把更多的价值展示出来。但当时的我们并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死状。这个死因一直被隐瞒了47年,我们更愿意选择也坚信着这个小英雄走的时候是安静祥和没有一丝的痛苦,直到2002年,前苏联科学家迪米特里·马拉山科夫才告知了公众真相,瞬间轰动全球。
人们开始在它当初生活,训练的地方建起纪念碑和纪念馆,写下了纪念它的歌曲,拍摄纪念它的电影。我们不能忘记,它是为我们探索太空而牺牲的,为我们前进铺了道路。任何生物生来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的英雄不止是人类,也有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