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数学老师25岁天才AI算法研究员高二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最近在《中国青年报》创业板块上看到一则人物报到,占了整个版面,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一位神一样存在的“天才”少年。感慨万分,中国AI界有如此“神人”真的是一大幸事。
我们先看下他的一些标签:
“小学三年级学习奥数”、“12岁自学编程”“第23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第二名”、“高二应邀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创业”、“高中毕业保送清华大学”、“成为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AI算法研究员”、“旷视研究院算法总监”“拿到4个国际顶级会赛冠军”、“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颁奖嘉宾”。
看到这些标签,感觉任何词语来形容都显得过于轻巧,唯有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一声:“天才,天才啊”。
右二为范浩强
下面我们看看这位“天才”少年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看看他身上都有哪些特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名字叫做范浩强。
出生于1994年,今年25岁,从小就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他,在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奥数,这个可能是他拥有今天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算法研究的启蒙。
奥数获奖对他来说,可能还不足以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当他12岁时,接触到计算机这个可以创造无数可能性的“魔盒”,他开始为此着迷,开始通过网络自学编程,然后开始接触数学的高端玩法“信息学”(OI)。
信息学(OI)竞赛
奥数要说是数学的低端玩法的话,那么,信息学(OI)竞赛就是高端玩法,因为,这个比赛主要体现在实用上,奥数只是解题,而信息学则主要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一些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说,更注重的是参赛者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程序调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更大。但是,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范浩强却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训练,也参加了一场场比赛。
在2011年7月21日,作为中国队的选手之一,范浩强在泰国芭提雅以599分(满分600)的成绩夺得第23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第二名。并且他从高二开始做竞赛教练。碾压众多专业教练。
在2012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上又获得金奖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
能够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学习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范浩强又一次成功地证明了自己,他通过“二次招生”考试考进了清华大学“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下面为了让大家能够对所谓的“姚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列举几个数据:
2018年仅有6位同学凭借高考裸分进入“姚班”。2005年至今姚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的论文有193篇记录在册,姚班学生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有160篇;并有65人次在FOCS、STOC、SODA、NIPS、COLT、CVPR、AAAI等国际顶级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005年开班至今,“姚班”已经送走11届毕业生340人,41人赴Google、MSRA、IBM、Facebook、网易等著名计算机企业工作。已经毕业的340人中有202人赴美国、新加坡、香港和法国等地读研,其中有赴MIT 18人、Princeton 20人、斯坦福大学9人、CMU 22人、耶鲁大学1人、宾夕法尼亚大学3人、哥伦比亚大学9人、UCBerkeley 9人等;这些毕业生可以说都已经在国际计算机界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有些乃至于引领此轮全球信息革命创新浪潮。
范浩强就是进入这样一个班级,虽然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在他们眼里,范浩强依旧是不折不扣的“神人”,也是他们膜拜的对象。
就连OI界的传奇人物之一,清华大学特奖得主陈立杰都自叹“智商被碾压”,非常佩服范浩强同学。
陈立杰何许人也?1995年8月1日出生,同样就读于清华大学“姚班”。在信息学奥赛(OI)国内无人能敌,在国际上排名前列。
他还是一位一天可以学习十四个小时、天赋和努力程度双碾压的传奇人物。
陈立杰
当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在范浩强面前都觉得“智商被碾压”的时候,不得不让我们对其佩服有加。
大家要是觉得,范浩强只是一个乖乖学生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出色的编程功底以及竞赛经历。在他高二的时候,就应邀成为6个旷视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
也就是说,他的大学是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进行的,可能很多同学又要说,那么,他能学好吗?会不会荒废了学业呢?
牛人不是能够用我们的常人思维揣测明白的,他不光没有荒废学业,并且他的成绩一直在“天才少年”云集的“姚班”常年保持第一。
就这样,在2007年毕业以后,本可以有更好选择的他,没有像其他毕业生一样继续深造,继而选择了在参与成立不久的旷视公司工作,为AI研究添砖加瓦。
范浩强
在工作期间,他带领团队创办旷视研究院,他作为资深算法研究员,从公司刚成立一切全靠摸索到今天成为被MIT TR评为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之一。
他以算法总监的身份带领几百人一路摸爬滚打,在AI界不断展露头角,从跟跑者到引领者,特别是在人脸识别等视觉算法处理上。在国际上AI图像处理相关大赛中不断收斩奖牌。
这些比赛中最重量级的一个比赛要数全球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 ),范浩强带领的旷视研究院也是这个大赛的常客。
并且他还曾经作为这个大赛的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奖。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个竞赛有多重量级。
CVPR是科技圈学术类会议的一个典型代表——没有太多聚光灯但是会上所讨论的都是足以在未来改变世界的技术,这个舞台也是当今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CV界的奥斯卡。
CVPR历年的Best paper获得者平均年龄超过45岁,这些站在舞台上的佼佼者或是已经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名人,或是在高校中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教授。
但是,曾经还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大二学生范浩强就作为颁奖嘉宾为这些年龄超过45岁的“叔叔”级别的最佳论文奖得主,也是行业内佼佼者颁奖。这也在侧面反映了范浩强带领团队在CVPR界的地位与认可度。相信这也是代表中国在AI视觉界的一种不可撼动的地位。
范浩强作为CVPR颁奖嘉宾
这不,在刚刚过去的全球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 CVPR 2019 上,依托于范浩强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 Brain++,旷视一举拿下 6 项冠军,并且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有自动驾驶、新零售、智能手机、3D 等众多领域等。
而此时的旷视也早已经不是7年前那个在摸索中前进的公司,早已经不断在AI领域取得了突破,主要围绕核心的 AI 算法能力和城市大脑、供应链大脑、个人设备大脑三大 IoT 场景,旷视推出了一系列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并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让旷视研究院算法总监范浩强最有底气的就是他组建的这个团队,因为这个团队的数百个成员85%都是来自国内Top10高校70个以上的奥赛金牌得主。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天才”团队,人才辈出,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希望这个“天才”团队在即是“实干家”又是好朋友还是好领导的范浩强带领下,不断在AI界有所突破,继续担当领跑者。
旷视科技
下面,给大家透漏一个小秘密,古往今来,作为“天才们”,或多或少都有点不为人所知的“怪癖”。
比如,特别不喜欢睡觉的画家达芬奇,为此还特意研究了“多相睡眠法”,什么是多相睡眠法呢?就是为了看起来没睡觉,一天睡无数次觉吧,天才就是天才,这样就不会将睡觉时间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看起来就好像从来不睡觉一样。
还比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埃里克·萨蒂也有个“怪癖”,他只吃白色食物,比如鸡蛋、糖、磨碎的骨头、盐、椰子、米之类。不光如此,他连时间都准时到“变态”,就差到秒了。比如,他规定自己在7点18分起床,中午12点11分准时吃午饭。晚上7点16分吃晚饭,10点37分睡觉,我想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难怪我们成不了天才。
而这位清华大学奇才,范浩强也有个不能算作“怪癖”的爱好,那就是“撸猫”,当然作为随时有可能24小时上班的程序员,不大可能有时间去自己养猫自己“撸”,所以他注定要成为一名云吸猫重度患者。
范浩强与猫(来源于网络)
所以,他只能“撸”别人的猫,但是,哪有那么多猫给他“撸”呢,他想了一个绝好的办法,那就是在他面试招聘新人的时候,对于养猫的应聘者更加“青睐”,只为有猫可“撸”。
看来,想去旷视公司上班,能够加入范浩强团队,养一只可爱又好看的猫是一个不二法宝,面试的时候,当范大佬问“你有什么优势的时候”,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怀里的小猫咪。范大佬定睛一看,我的乖乖,天下竟有此等好看的猫,顺势将猫抱到怀里,头都不回的对你说:“你走吧,猫留下,记得明天来上班。”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但是范大神爱猫是公开的事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文章中的范浩强从对数学感兴趣到参加IO竞赛,再到成为计算机算法资深研究员,引领AI视觉界。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又那么理所应当。这一切都归功于两个字“兴趣”,很多人一事无成,也许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由热爱到狂热的兴趣吧。
毕竟,从感兴趣到喜爱,再到狂热,才是我们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文章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