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区养狗好吗央媒看四川新春走基层当老小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视频加载中...
在成都,有超过3000个城乡社区遍布各个街道,而在每个社区如今都活跃着一批参与社区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社区营造师”。作为社区里的新角色,他们用创意解决社区问题,重建居民与社区的链接。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一起看看,当老小区“撞”上年轻人,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记者来到成都蓓蕾社区,正赶上一场居民议事会,一直笑着给大家支招的就是社区营造师杨迎琦。
成都高新区蓓蕾社区居民 刘科:我不愿意让我的狗在(分区域的遛狗)场地里,或者和其他的小狗一起打转转(抢地方)
“大城小村”工作室主理人 社区营造师 杨迎琦:不会,小狗(划定的遛狗区域)会更小,大狗(区域)会更宽,它要有一个明确的空间界限。
杨迎琦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国外学习城市规划后,她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了一名社区营造师。她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蓓蕾社区营造人宠双向型友好社区。蓓蕾社区有2万多居民,有宠物的家庭就占了一半,尤其是移居来此的年轻人,大多养宠物。社区书记张晓静告诉记者,养宠和非养宠人士如何共处,曾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成都高新区蓓蕾社区书记 张晓静:我们大概就在这个位置,就是一个巨幅的展板,老百姓就在这写了很多意见,包括什么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地大小便,养宠的矛盾是一个比较尖锐的。
在成都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的支持下,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蓓蕾社区引入了杨迎琦和她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难题。
“大城小村”工作室主理人 社区营造师 杨迎琦:做调研的这个过程中,居民说,你是哪个哟 我和你又不熟,你来这问这个有什么用么?就是很多不信任,你就算问了,真的会有改变吗?然后这个(过程)是我觉得特别困难的。
一边发问卷,一边送鲜花,小杨用真诚和笑容来破冰,社区的居民也慢慢向她敞开心扉,吐露烦恼。
成都高新区蓓蕾社区居民 樊东葵:对我们养狗的来说,就是希望有一个遛(狗)的地方,狗狗也不被别人嫌弃。
小杨在调研中发现,公共狭小空间里,怕狗的人遇到突然窜出来的狗,是大家反映的头号难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社区就那么大,活动空间就那么多,谁也不愿意让渡自己的空间。
成都高新区蓓蕾社区居民 刘科:人吵不赢就动手嘛,这种矛盾就激化了,平均每三天晚上110就上来一趟。
小杨和社区书记一起,组织了一百多次居民议事会,用水滴石穿的努力,寻找着不同群体的最大公约数。
“大城小村”工作室主理人 社区营造师 杨迎琦:养宠群体还是非养宠群体,其实都是(希望)被尊重、被爱护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大家共商共议,怎么去把这碗水端平的一个过程。
最终,社区居民在商议中达成共识,遛娃到地面翠园,遛狗到小天台。大家还一起制定了13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既约束养宠人,也对非养宠人提出要求。
成都高新区蓓蕾社区居民 李佳根:专业人士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大家商量出一套合理的方案,我们实地参与了就会对这个社区有更强的归属感,我们会把这儿当成自己真正的家。
观念提升的同时,小杨又在科技护航上动脑筋,他们在遛狗APP上划出大狗小狗的不同区域。这些天,又在进行技术升级,不久后,居民就可以实时查看宠物出没的地点,帮助大家错峰,尽量减少摩擦。杨迎琦告诉记者,在成都推进社区微空间更新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她和团队已经为20多个老旧小区提供了解决方案。她们和社区书记绑定在一起,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去解决。
在石油社区,九成居民都是支援三线建设的老工人,社区入口处正中央的大树是当年大家亲手栽种的,当年大家就在树下聊天,可随着车辆越来越多,安全成了大问题,社区干部和小杨团队联手,把这里改造成了公共休闲空间。
记者:您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成都成华区石油社区居民 倪渝宝:我在这住了50多年,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之前就是搭了一个塑料的棚子,我们也没有像过会改造好,他们年轻人有朝气,参与到社区工作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成都成华区石油社区副书记 周洋:现在有我们的规划师团队,有我们的社工,还有我们的社会组织等等,参与的人群变多了。我们除了有(政府)保障资金的支撑,还有社区基金、激励资金等等,大家共同的参与进来,开展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
在杨迎琦看来,年轻人更喜欢用市场化的方式介入。比如,通过工作坊,来提升景观环境、营造社区公共活动,用新创意改变老居民的生活方式。于是,当老小区“撞”上年轻人,青年与社区产生新的链接,长出新的文化,城市也因此变得更加温柔。
记者: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
成都成华区双林社区居民 马琼华:好玩,心情愉快,跟年轻人在一起,我都变年轻了,都愿意参与,老的少的都愿意来。
“大城小村”工作室主理人 社区营造师 杨迎琦:我给自己写下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想爬上山顶但我想找到自己的山。社区的(营造)工作我觉得我的山是明晰的 我的路径也更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