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养狗的地方原来你已陪伴我们走过80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大约在8000多年前,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时期,依靠狩猎、采集为生。而这时,全球400多种家犬的先祖——东亚狼已经开始广泛活动于亚洲地区,其中就包括我国黄河流域一带。
也许,就在一个暮色渐沉的黄昏,三五十个游牧先民正举着骨矛、扛着猎物,从原始从林中走出,回到简陋的部落开始准备晚餐。聚居的营地附近正流连着十几只觅食的狼,为了获取人类吃剩的残羹和骨头,它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接近部落先民,并展现自己的狩猎与示警能力。最终,它们被接纳。可能,这就是狗和人类相识的发端。
随着历史的推进,从我国来看,奴隶文明到封建文明的几千年时间里,在与人类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狗被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与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慢慢便便和人形成了坚实的伙伴关系。
在先秦时期,《管子》有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狗即是六畜之一。秦汉时期,狗就不仅仅用于祭祀、狩猎和护院了,而是进一步发展成为贵族玩赏的宠物。汉武帝可能就是开启养宠物狗先河的人,他曾命人建“犬台宫”,供百官观看“斗狗”。于是,“斗鸡走狗”之风开始在上层贵族、世家子弟中盛行。
此后,朝代更迭,狗与人的关系模式便相对固定下来。在社会阶层顶端的贵族皇室,把狗当做宠物来逗弄,或是看做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在平民家庭,陶潜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对民间的人狗关系做了最好的概括。
到封建王朝的末端,清朝的养狗规模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地步,甚至已经培育出了许多世界公认的著名犬品种,其中就有北京狮子狗。据说慈禧太后热衷养狗,曾在京城万寿山一角仿宫殿建制建御犬厩。
及至清朝覆灭,豢养宠物狗的风潮仍在上流社会沿袭下来。但在广大老百姓的思想观念里,狗仍然还是看家护院或是协助放牧的家畜。可能少许感情深些的会给起个“大黄”“小黑”之类的名字,但必要时还是会拿来做口粮,和羊马牛鸡并无不同。
人狗关系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迁是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里。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对狗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狗才逐渐担负了更多任务。如雪地运输,缉毒缉爆,警卫狩猎,搜捕罪犯以及医学实验等。在战争中还被用来通信、救护、驮运、警卫、搜索和巡逻等军事活动。
而在我国,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发展。80年代,政府便开始定期组织兽医站、卫生防疫站帮狗狗注射免疫,并进行统一的登记、收费。而到了90年代,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城市经济体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华侨归国,带来了国外的新思潮,宠物的概念悄然兴起。 据父母那代人回忆,那时候,牵条斑点狗上街可是件无比拉风的事情。至少在城市来说,“看门狗”由此便完成了向“伴侣动物”的转变。
1992年,中国第一个动物保护组织——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小动物保护和文明养犬知识开始大量传播。2006年,国内第一家“宠物主题公园”在北京开园,国内首家一站式宠物全方位服务卖场广州开业......
与此同时,国内的宠物相关行业也开始密集发展。从狗粮到宠物的医疗健康护理,以及各种宠物美容中心、宠物超级商城、五星级宠物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狗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许多养狗的人心目中,狗狗也已经从“伴侣”宠物升级为“家庭成员”,并对狗狗寄予了许多情感上的寄托。
到了现在,养宠物狗风潮早已从大城市辐射到广大中小城市,养狗家庭和宠物狗数量激增,虽然这导致人狗矛盾初现端倪,但仍然阻止不了宠物行业百花齐放的态势。
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地区,随处可见都市青年白领、退休大爷大妈牵着狗绳遛狗的场景。这是物质生活改善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们的精神领域需要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养一只温顺忠诚的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实,从人狗关系这一段漫长的变迁史来看,虽然看似狗是依靠人类的饲养而生存,在人类世界中处于附属地位。但如果放下物种不同的立场,就会发现,无论是原始时期的辅助狩猎,还是古代的看家护院供人玩赏,抑或是现代都市人群的情感陪伴,狗一直都在展示它独有的功能性,从而凭此换取食物。
也就是说,狗和人类的关系是建立在对等的利害关系之上的,狗是用它的顺从和忠实赢得了人类的信任,用它无可替代的功能性取得了如今的地位,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加深情感。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这句话并不是空泛的宣传标语,而是有着8000多年厚重历史的证明。
是啊,不了解不知道,狗居然陪伴人类走过了8000多年。有时看着自己家养的狗时,就会想到,在久远久远的过去,我的先祖就和我现在一样,用粗糙的手掌第一次抚上它的先祖的头。这仿佛穿越时空延续至今的缘分,总是令我异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