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养猫的地方昌黎文化行十里铺乡西山场村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每每提起十里铺的西山场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两个字“甜蜜”。原因为何?我想大家的答案一定会非常一致,因为那里有让人的味蕾和身心都得到极大享受的甜蜜食物啊,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西山场村彻底把最美的画卷打开,山青水秀、绿意满眼、春花献锦之外,这次调研,我们还收获到这样一些与甜蜜相关的故事。
一、西山场村第一株玫瑰香葡萄的来历
说起西山场村的葡萄,都知道村里有三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一个是龙眼,另一个是马奶子,最让大家点头称赞的是皮薄汁甜味美的玫瑰香葡萄。清朝中叶,山下秦印庄印家人首先迁入西山场,然后便是长峪山赵家、张各庄焦家分别迁入,因此地是上山打柴歇脚之地,故名“歇山场”;后因坐落长峪山之西,称为西山场。据老辈人回忆,西山场村最初种植的水果有沙果、梨、桃、龙眼葡萄等。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左右,清军征讨回疆,将马奶子葡萄从新疆引来,之后被引入西山场村。
据84岁西山场村民马银贵老人回忆,西山场村第一株玫瑰香葡萄的引入在清朝初期,与当时被誉为“京东第一家”的乐亭县汀流河村的刘家有关。
提起“京东第一家”的刘家,京津唐地区乃至东三省,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刘家的先人是乐亭呔商最早闯关东的淘金者,刘家也一直被视作乐亭商界的杰出代表。据史料记载,刘家经商真正的创始人是刘新亭,最早他是一边种地一边做小本生意,把自家女人织成的土布拿到集市上卖,再买回棉花织布,从中获取小利。再后来挑起货郎担,走街串巷赶大集,卖起针头线脑,渐渐有些积蓄。约乾隆年前,敏锐的刘新亭抓住商机,从家乡大量收购锄板子、土布、棉花等生产生活资料,运往关外,同时从关外带回关东烟、大豆等物资,再转运京畿去卖,逐步崛起,很快造就了十大堂号,成为京东望族。
刘家相中了湾里村西北部的一块王家山地。购得后建了一个刘家大院。住宅与田园总面积约六七亩。南部现为车马道。院内以南和以东方向各有一门,东部南北各有两眼井,南小北大,用于饮用和田园灌溉。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视野开阔。刘家春来赏花、夏来避暑、秋来收果,冬来纳景。将这乡间别墅视为休闲养生的佳地。
西山场玫瑰香葡萄的发源地,湾儿里刘家大院,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时,刘家这乡间别墅的田园里,就栽种几株玫瑰香葡萄。据说,这是从和刘家交好的山西富豪康家引入的。田园里栽种的玫瑰香葡萄并不多,只供刘家人居住时自家的观赏品味。刘家别墅长年雇佣下人,打理田园,做些粗活,其中就有西山场村的赵志富和印荣。发现刘家玫瑰香味道芳醇,他们俩便萌发了把这人间极美的葡萄品种引入自家西山场村的想法。他曾先后三次跟刘家讨要玫瑰香的葡萄枝,但每次栽下后却不能存活。后来才发现,刘家原本不想把这极其珍贵的葡萄品种外传,又不想得罪下人,就想了个馊主意,把每次给他们的葡萄枝都事先用开水“煮死”。赵志富和印荣发现了刘家人使的伎俩,便于一天夜晚,哥俩悄悄翻过了刘家大院围墙,从玫瑰香植株上剪了几段藤蔓。从此,玫瑰香葡萄开始在西山场村印家、赵家栽种。后来,村民见玫瑰香葡萄好吃耐运,便纷纷引种,成为了西山场村的当家葡萄品种。目前,印家后辈流传下来的西山场村首株玫瑰香葡萄的“直系后代”依然根深叶茂。
印家老屋,曾目睹西山场村玫瑰香葡萄的繁育和兴旺
与西山场村第一株玫瑰香葡萄有“直系血缘”的葡萄秧依旧繁茂
二、西山场村的养蜂之家
目前,西山场村规模最大的养蜂人家是焦荣林一家。焦家养蜂的历史达百年之久。养蜂技术由焦荣林的父亲焦洪图传承下来。最初,焦洪图托人买来两箱意大利蜜蜂饲养,高级社时期,带着蜜蜂入了高级社。不到一年,蜜蜂便被养死了。焦洪图一心热爱养蜂,并不死心,约1960年左右,执着的他又委托蜂友买回一箱蜜蜂,之后,精心养育,养蜂规模渐渐扩大起来,从最初的一箱,发展到几十箱,百余箱,顶峰时期,曾达到180多箱。焦洪图的几个孩子中,要数焦荣林对养蜂最执迷、也最有悟性。他十来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养蜂,认真观察蜜蜂生活习性,不辞辛苦地精心养殖,二十岁刚出头,就能够自立门户,独立进行蜜蜂养殖了。
焦荣林正在悉心照料他的蜜蜂
勤劳的蜜蜂主要从两个方面给主人带来经济的收益。
一是花期时的外租费。不远处的果农,每逢瓜果的花期,都需要租用勤劳的蜜蜂来采蜜授粉,提高收成。焦家的蜜蜂主要为草莓、油桃、苹果等采蜜授粉。其中,历年11月至来年4月四五个月期间,主要为草莓授粉;历年12月至来年2月约一个月期间,主要为油桃授粉;4至5月期间的半月左右,主要为苹果授粉。另外,山上的荆子花、海边的槐花,都成了老焦带领蜜蜂追逐采蜜的对象。逢上较好年头,一箱蜂约采蜜七八十斤,即便年景不好,蜜源短缺,一箱蜂也能采约二三十斤的蜂蜜。
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西山场村里村外,山间野地,鲜花盛开,杂花缤纷,正是蜜蜂辛勤采蜜的好时节。一大清早,主人轻打开蜂门,勤劳的小生灵们就竞相一冲而出,飞出家门,飞向山间,飞向田园,去寻觅方圆五里范围之内,每一株盛开的野花,每一片吐香的俏蕊。一趟又一趟,壮年的蜜蜂留下甜蜜的蜂蜜,立即开始接下来的辛苦劳作。为了酿出更多的蜜,它们从不会停下奔波的脚步。很多蜜蜂累的筋疲力尽,在采蜜的途中,它们有的累死,有的成为马蜂、蜻蜓等天敌的腹中之食……采蜜季节,成蜂把幼蜂、老蜂留在家里,自己一忙就是十天之久,从不攀比,甘担重任。
从来不需要谁的指引,一只蜜蜂最清楚自己的家在哪,它们把蜜从野外带到自家,分泌到蜂箱里。
西山场山坡上盛开的野花
在养蜂时,主人必须做足蜜蜂们的营养保障。春季繁殖期,焦荣林夫妇会为蜜蜂们精心采购来上好的白糖或者花粉,隔三差五地喂一次,以确保小生灵们的营养供给。冬季来临之际,也要给它们补足营养,以备它们的身体越冬之需。零度以下的气温,小蜜蜂们基本上就是猫在蜂窝里不出来了,倘若某个中午,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它们偶尔也会从蜂窝里出来,却不会飞远,只在主人家的小院里呼吸呼吸清新空气,感受一下冬日里既慵懒又珍贵的阳光。
一个蜂箱能容纳蜜蜂五六万只,每个蜂箱长宽高分别为60厘米、51厘米和37厘米。内有6个蜂框,蜂框内有无数蜂巢,蜂箱的一侧,是用于存放蜂食的蜜槽。蜂箱的最上层是木质封盖,往下依次是盖布和铁丝沙盖。一年四季,一百多个蜂箱摆放在焦荣林家的小庭院内,有的叠放,有的交错而放,多数在院心以南的水泥长台上,随意自然地就像某个人一天内起伏跌宕的心情,就像焦家院内那顺着铁丝就势生长的葡萄藤蔓。密集的生活环境,使得对蜂箱的消毒工作极其重要,焦荣林夫妇必须认真仔细地观测箱内环境,及时往蜂箱里喷洒消毒液,以确保这个局促环境的绝对清洁。一般来说,蜜蜂在非蜜期非常容易生病,有时身上还长有螨虫,需要主人仔细照顾,对症下药,才能确保蜜蜂的身体健康。
焦家的小日子,就是在这极其随意又自然的过程里,日益走向红火,走向甜蜜。养蜂专家焦荣林,个子高高,身材清瘦,满脸质朴,说起话来柔声细语,甚至有些腼腆。两口子都是质朴勤劳的人,所以才把这养蜂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据说,当初从其父焦洪图那里接手养蜂技艺的,原本是焦荣林兄弟几人,最终只有做事缜密、勤劳质朴的荣林才把从父亲手里接下的养蜂技艺传承了下来,经他出手的蜂蜜天然美味,极具营养和保健价值,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也深得前来葡萄小镇参观旅游的外地游客的一致好评。
目前,西山场村共有四家养蜂人,除焦荣林之外,还有赵胜中、崔庆民和赵树贵。养蜂不仅富裕了自家小日子,为人们提供上好的养生佳品,对周围一带果树的种植和发展,更是具有极大的益处。
三、由甜蜜引发的遐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是,生活环境虽然很重要,这方人的智慧、品质和勇于奔向好日子的精气神儿却更加重要。在西山场村调研共短短三天,不停的翻山越岭之后,感觉到其实在最初,老天爷并没有给西山场人多少刻意的眷顾,很久以前,这闭塞的山沟沟,老百姓们可能依旧在靠天吃饭,这里没有成规模的漫卷葡园,没有平坦洁净的进山公路,有的只是饮用水和灌溉水的极度缺乏,有的只是山里人对山外世界羡慕和期待的目光。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开创者的永续接力,没有一种“势把闭塞的山沟沟变成人间天堂”的精神霸气,没有人类智慧的长期有效参与,这原本闭塞的小山沟也许和其它一切我们常见的小山沟一样,难以迎接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观赏者,难以在一种静静等待和默默恭候之中完成对视野的加阔和见识的增长,难以完成对经济生活发展水平慢速蜗行的彻底颠覆和快速打破……
一次调研,听到了西山场村与“甜蜜”相关的那些事,似乎窥视到了一种有生命有特色的精神图腾,触摸到了一种智慧、勤奋与探索并行的永续的脉搏力量,与天然禀赋、后天运气相比,其实西山场人,真正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他们如今过上的甜蜜日子以及那无数与甜蜜相关的事情,其基本的根源也真正在这里。
只有与智慧和开拓相遇,青山才能与绿水并行,金山才能与银山牵手。
我们期待,西山场村,这个拥有青山绿水的恬静小村,与甜蜜相关的那些事儿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昌黎发布
转发人: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