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家里都会养猫二十二的票房可能永远比不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晚上去看了纪录片《二十二》。我很久没有写东西了,更别说为一部纪录片。这部电影是我有生以来,在电影院从第一秒看到最后一秒的电影,只因为这是一部让我内心大受震撼的电影。
据说这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龙标)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相比战狼2的40多亿的票房和全国太多的关注,这部电影似乎只有微不足道的排片。除了吴京和冯小刚少数明星的大声疾呼,没有华丽的特效和精细的包装,也没有《战狼2》绚丽的动作武打设计和炫酷特效,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这片子淡淡的讲述了几个70年前收到伤害的老人,很平静,但是一点一点撞击着我的内心。
二十二,这是2014年的数字
这部纪录片中的女主角平均年龄超过90岁。整部记录片甚至连旁白都没有,只有这些老奶奶操着浓重的口音去叙述那段历史,需要借助字幕才能明白老奶奶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没有呼天喊地的悲怆,没有泪如雨下的哭泣,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冷静而克制,平和而温暖。
歌词
平静的讲述
在这九十多分钟里,每一个老人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每当这些老人掩面哭泣时,镜头就会拉远出现大片大片的风景,面对镜头,很多老人不愿回忆过去,片子里全是大段大段老奶奶日常生活“乏味”的镜头,看不出历史的“大风大浪”,没有想象中的残酷血腥,没有把国家的灾难强加到个人而进行升华 。里面每一个老人的出现都让我回想起我的奶奶,我的外婆,花白的头发,眼窝深陷,没有牙齿的咀嚼,每天除了吃饭就是晒太阳,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沉默。
有位奶奶养了五只猫,自己给猫做吃的
片中有一位奶奶,名字我不记得,虽然过得很贫苦,但是他依然乐观,一个人生活,待人善良,对野猫也抱有善心,自己不吃也要先给猫吃,这个跟我奶奶很像,我奶奶养了很多年的猫,有时候我们经常不理解,家里经常猫屎猫尿,我爸也会经常赶猫出门,奶奶只是一个人傻傻的说“让他去”,然后等大家出完了气,又一个人拄着拐杖把猫寻回来。现在想想她只是一个人无聊,虽然家里人都在,可是各忙各的,很少坐下来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养猫也只是她想找个伴(我爷爷去世很多年),可惜的是,奶奶已经去世。但是直到现在只要在大街上看到花白头发的老奶奶,我都会想起奶奶来。
一位老奶奶唱起她儿时的歌
还有一位奶奶在采访时唱起了《阿里郎》,她是个韩国人,当年被害,后来到中国70多年,至今没有回去,当她唱起《阿里郎》,我差点哭了,这些老奶奶们都背负着身心伤痛,剧烈到有的人终其一生无法直面,然而在平静的镜头下你根本看不出这些老奶奶与其他人有异,她们平静的生活,充满慈爱,如果不是面对记者导演,他们现在的家人可能也无法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才有少数人关注他们?
镜头扫过她们生活的一切,奶奶们琐碎的日常被装进了片子里。有的自己生活,自己炒菜做饭,有的住进了养老院,可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几乎一致:太阳出来,她们起床,吃饭,靠着墙根晒太阳。太阳下山,她们端着椅子回屋,吃饭,睡觉…日复一日,日子平凡到和我们自家奶奶的生活,不会有两样。
她甚至记得当年的日语
有一位老奶奶在不经意间,说起日文的问候语「你好」和「请进」,甚至记得侵犯者对自己的称呼。这是何等的经历,才能在心里留下如此深伤疤。
“不说了,不说了,都过去了”、“我一想起来眼泪就流”。这些老人们经常会讲不下去,导演也就打住不问了。
在我们看来乏味无聊日子,是她们用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才活下来、过下去的。
她们,活下来本身,就值得被尊重!
从20万到22,现在只剩下8个,我们还能做什么
历史的见证人们正在一个个离开,《二十二》的开头是葬礼,结尾也是葬礼。
她们在我们的视线里迅速地一一离开,只剩下镜头里那片苍茫的雪地。面对历史,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
片尾展示了很多筹款人的名字,大概几千个。
密密麻麻的名单
顺便说一句,整个影片放映过程中,没有以往的嘈杂声,孩子的哭闹声,吃爆米花声,一切都那么安静,所有人都静静的看完,没有交流,默默的看完离开影院。
真的是感谢在这个商业大片扎堆的今天,有这样一位导演从自己的内心,坚持拍摄了这样的影片,用平淡的镜头去叙述如此有力量的故事。可能这部片子的票房永远比不上《战狼2》,但是相比《战狼2》凸显的中国现在的大国地位和硬汉情怀,这些羸弱的老人讲述的是70多年前的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似乎这种力量一点不弱于《战狼2》。
这是给我巨大心理震撼的电影,以此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