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开示养猫来看一看明朝皇室这些不按
2024年11月14日 热点资讯
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皇位更迭替换,您猜发生在哪个朝代?
虽然有许多清宫剧是根据著名的“九龙夺嫡”改编的,但那段历史要是放在明朝,也就是清粥小菜的水平。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为保证朱氏江山长治久安,他有着长远的考虑。
先是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朱标与皇位无缘,生病死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成了皇位继承人。其余的皇子皇孙,都被朱元璋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朱元璋原本想着,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一是“塞王实边”,防御蒙古部族的入侵;二是“屏卫皇室”,藩王有权举兵“清君侧”,防止朝廷内部出现篡夺皇位的奸臣贼子。
不过这样也有弊端,就是让藩王掌控了兵权,据守边塞重镇,成为与皇权离心的一股势力。
果不其然,明太祖去世,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建文帝后,“叛乱”就发生了。
觊觎帝位已久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成为明太宗。
建文皇帝的下落,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到后来,郑和下西洋,都被说成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朱元璋万万没想到,他给予藩王“清君侧”的重任,成了他儿子篡夺他孙子帝位的借口。
如果说明太宗的皇位是硬抢来的,明英宗和景帝的皇位替换,就综合了刘备借荆州和完璧归赵的故事。
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是正统。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的宣化和大同。太监王振等人怂恿年轻气盛的英宗皇帝御驾亲征。
结果,英宗在土木堡兵败,被也先俘虏了。
消息传到京城,皇宫里面的皇太后和皇后乱作一团,群臣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明王朝被推到了生死边缘。
明摆着的,也先要利用英宗这个大筹码,好好地要挟明王朝,另立新君是大明朝廷的当务之急。
可是,太子朱见深只有三岁,挑不起救国于危难的重担。比较合适的人选,是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
一开始,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坐上皇位。他认为,皇兄英宗在世,又立有太子,自己继位,名不正言不顺,更主要的还是他不愿收拾这个烂摊子。
经过兵部侍郎于谦一番晓以大义的劝说,朱祁钰登基,称为景帝,改年号为景泰。
也先原想着手中的英宗“奇货可居”,预备拿来跟明廷换取大大的好处。没料到明朝另立新君,英宗成了一张废牌。他只好向明朝廷示弱,表示愿意送还英宗。
这个时候,身在权力顶峰的景帝,有些不愿意把皇位还回去了。接回哥哥英宗后,他心里不太高兴,一边让英宗在南宫过着幽禁生活,一边把太子见深降封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皇太子。
不过,就像老话说的,人算不如天算。这才翻过年,景泰四年,景帝的独子,见济太子不幸夭折,太子的位置成了空缺。
又过了四年,景帝突然病倒,卧床不起。被幽禁了八年的英宗趁“夺门之变”复位称帝!
一个月后,景帝死了。英宗给他的谥号是“戾”,称“郕戾王”。朱祁钰被埋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他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在明十三陵埋葬的皇帝。
您品品,英宗这心里,憋着多大一股气呢。
前面提到的这几位皇帝争夺皇位的故事,那都是常见的宫廷政变,见怪不怪。如果让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做了皇帝,那就比较少见了。
这位皇帝就是明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长子。由于他的生母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宫女,所以母子二人常被神宗皇帝瞧不起。
朱翊钧不让朱常洛读书,也不给他母亲王氏加封贵妃的名号。父皇这种极其冷淡的态度,让朱常洛整天心惊胆战的,生怕下一秒小命就没了,哪还敢想九五至尊之位。
朱常洛长到十三岁,才第一次有了老师和书本,但没过多久,学习中断了。他二十岁被立为皇太子后,才又时断时续地学了几天。
神宗皇帝连对长子朱常洛的教学都不重视,对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的学习,自然是更加不上心了。
年少的朱由校天天由小太监和乳母陪着,在皇宫里爬高上低,掏鸟窝、斗蛐蛐、养猫斗鸡……随着年龄增长,朱由校的玩性也越来越大,除了溜冰、骑马、打猎,制作木器和机械玩具成了他的最爱。
神宗皇帝病逝后,朱常洛继位,称为光宗。结果,光宗皇帝登基仅一个月后就驾崩了,被后人称为“一月天子”。
光宗去世五天后,没读过几天书的十六岁皇长子朱由校继位,称熹宗。
朱由校一直生活在无拘无束的嬉戏世界里,他一没有文化的浸润,二没有责任的传承,可以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顽童。就这么突然继承了皇位,对大明帝国来说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他直接造就了宦官专权。
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这祖孙三代复杂的恩恩怨怨,最终造成了光宗、熹宗两代“错位”的皇帝,也铸造了朱氏王朝家、国、天下最后的灭亡。在历史上留下了“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样的评语。
明代的历任皇帝中,除景泰年间、弘治前期和嘉靖初年的政治有些起色外,英宗、宪宗、武宗等皇帝或纵情声色,或热衷念佛斋醮,导致朝臣结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彭勇透过《明史》一书,让我们有机会去一探明朝的究竟,它到底是帝制的持续,还是孕育近代化的摇篮?
本期图书为《明史》,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