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媒体

女明星黄照益阳古城门二

2024年12月20日 热点资讯

卓永华

小南门

小南门正街

大渡口船工宿舍

益阳古城有个碧津渡,这个渡口已存世1700多年。

我原来有个错觉,认为碧津渡资江北的旧址是现在的大南门,经几番史料搜检,对照益阳古城图,原来其旧址在大南门往东三百多米外的小南门下首。

碧津渡其所以谓“碧津”,乃因古人有诗曰:“碧水萦洄,津头柳荫,漫江碧透,位居要津”,而名之。三国时,关羽与鲁肃在益阳隔江相峙,据传关羽“单刀赴会”,即经此渡,联吴抗曹,始传为佳话。

古人曾这样点赞碧津渡:

其诗一:

七个八个天顶星,三点两点石头露,

一江烟雾不见人,但听碧津争晓渡。

其诗二:

烟锁绿柳津,朝暄争渡人,

舟师惯迎送,莫讶往来频。

今年5月18 日,随着西流湾大桥的通车,这座延续了1700年的碧津渡——大渡口,也歇渡停摆了。

由原碧津渡上南岸,进入小南门,街的对面即考棚街。考棚街是益阳科举时举行县试的场所。

科举在益阳有1300多年历史。原益阳无固定考场,生员考试,须赴常德或长沙。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化县始建考棚,乾隆五十年(1785年),益阳县也相继设立考棚,其考棚可容3000人应考。同治七年(1868年),又扩建考棚36间,并将原考棚修葺一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沅江、益阳、安化分别举行了最后一次考试,科举随之在全国结束。

有人以为考棚街就是考场所在,以为既然是棚,就可搭可收,要考试了,就清街歇市,考棚一搭,就成了考场。其实真正的考场离考棚街还一段距离,具体就在市三中后面的罗家塘边。这里有我市网络作者“原乡山人”收藏的照片为证,虽照片上看不到具体方位,但考棚却是砖石结构,并非人们想象的“可搭可收”。

科举时代,益阳发生过几件读书人黄袍加身的大事: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益阳县人黄照考上了进士。尔后黄照的6个儿子,黄友端、黄友闻、黄友颜、黄友益、黄友谅、黄友直,皆举进士,可谓祖坟葬得好,“一门七举人”!

桃江县举人刘集勋、田苏游、龙驹于,三人于1865年同赴京应考,结果同榜高中,曰“一榜三进士”!

沅江县马公铺的张建勋,于清同治年间进京获殿试第一,成为益阳科举时代唯一的一名状元,也是当朝第一个状元。

小南门的正对面是益阳市三中的老校门,在市三中有一对国民党时期的留用人员。女的性区,在市三中任教,男的姓曹,是银行职员。他们俩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二老均已过世,女儿曹楚滨也年近八十。曹楚滨是一位才女,早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曾任原益阳地区卫校党委书记、校长。曹楚滨在任职期间,有两件事在当时益阳传为佳话,倍受赞扬。卫校家属区分房,她主动要求住顶层六楼(当时无电梯);曹楚滨的爱人尹老师的父亲,曹楚滨的母亲区老师,都由他们夫妇照料住在曹楚滨一起。直至养老送终。

小南门虽史料多多,故事多多,但在东、南、西、北几个城门中,它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门楼的城门。新中国成立后,小南门成了一个停靠煤船及日用杂品船的货运码头。进城门的右侧,还建了个不小的煤栈。大跃进时,益阳第一个机械化码头诞生于此,大大减轻了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

大南门和小南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存在,后随着河北大堤的延伸和加固,这长长的半截子城墙连同两张城门全被大堤包裹了。

建国前南门口福音堂医院外景

市三中初中部教室

北 门

(拱极)

北门直对拱北街,有高大的门楼,出城门,穿过护城河上的拱北桥,就到了现称为长春垸的广袤农村。据老班子回忆,北门的城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在,是被日本飞机炸毁的。解放后,整修南洞庭,紧伴古城的北墙修起了长春大堤,北门及北面的城墙或被拆除,或被包裹到来了大堤里。本世纪初,老城区扩充改造,与老城交界的这段长春大堤被夷平,被埋了半个世纪的墙基才重见天日。

解放后,拱北街更名为北门巷。

北门巷原有张公祠、育婴堂、大造局、刘公祠、城隍庙、霖官庙和县办事处。北门巷两边达官贵人建房较多,进巷左边的第一幢青砖黛瓦就是国民党益阳第一任专员谢声溢的。右边第一栋过去叫“余园”、现名为“易宅”的石库门屋,是清朝末期在常德担任过最后一任知县的易应台的私宅。所谓“石库门”,是仿海派建筑,乃“石箍门”之谓也。现这两栋房子包括巷子里的若干古建,均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被老百姓称为“曹屠户”,专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国民党益阳县团防总局局长曹明阵,也在北门城隍庙边建有房子。

至于城隍庙,是北门巷最显眼的古建筑。虽然它早已不是过去那规模和格局,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城隍庙的主殿。该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是如假包换的原装货,也是益阳最老的古建。复旦大学古建筑专家来益考察时赞:在湿度大的河湖地区,古木房梁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见当时木材的防腐处理水准之高。

城隍庙的“隍”,是个形声字,从阜(fù),从皇。阜指土堆、土山,皇指大批人马所跟随的王者,阜与皇联合起来,即表示王者率领大批人马建造的城墙。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隍之本义就是城墙,转义则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 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的名臣或英雄充当。

城隍庙供奉城隍,本古已有之,而到了明代,却登峰造极。全国各地,有府县的地方就有城墙,有城墙的地方就有城隍庙,而有城隍庙的地方,就必须供奉城隍爷。这便是朱元璋的高明,将外患由城墙挡在城外,让内忧交给无须朝廷俸禄的城隍爷处理,还要老百姓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地朝拜他,崇奉他。如果说城墙是朱元璋高价雇请的城防司令,那么城隍爷则是不花钱甚至还赚钱的道台或布政使。用朱元璋的话来说是:“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小时候我看到的城隍庙,大殿高约三丈,殿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内有大院、戏楼、香亭、回廊、钟鼓楼、台阁、大殿、后殿和禅房,是益阳九宫十八庙中最大的庙宇。益阳的城隍爷俗姓姬,这不仅因为三皇五帝的始祖黄帝也姓姬,他还是传说中的守城英雄,其神象高达九市尺,其生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所以,从洪武二年大庙落成起,每逢元宵赛花灯,端午划龙舟,及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萨生日,益阳城里的居民都要到庙里来,杀鸡宰鸭,烧香磕头,供请城隍爷,这已成了益阳的一种乡俗。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门口人,家父在北正街110号经营了一辈子的鞭炮和蚊烟,供全家几代的生活,我也因此而小学、初中、高中,书读得很顺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就读的市一中,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女同学,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该同学家在北门外的马良村,每天早晨天未亮,就挑两个桶上街收潲水,收完一担才回家吃早饭,然后过河,赶到一中读书。算算,除了渡口,她家离校有整6公里路,每天风雨无阻,从未迟到。加上她出身好,后来考上了湖大土木系。她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北门人勤奋求生的一个缩影。

1954年,益阳发特大洪水,洪水漫过那半截子城墙,使十五里麻石长街成了泽国。我当时在明星池小学读书,已识人间烟火,大水把我们全家困在楼上。一天,北门划出一条船,船上有我长兄卓永贵,当时在城内派出所当民警。我用篮子接了船上派给我家的食物,长兄指着一个操北方口音的人对父亲讲:这是市委书记张麟珍,是他带我们来救灾的。父亲不懂市委书记是什么官,长兄解释说,是益阳最大的父母官。从此,我对张麟珍便有了难忘的印象,对共产党也有了粗浅的认识。

北门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姚茜琼]

城市周刊编辑部

明日风尚官网

电脑知识与技术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