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养花东方神童17岁硕博连读遭退学母亲
2025年02月18日 热点资讯
这两天,被一个视频暖到了。
视频里3岁小男孩Tydus,为妈妈精心准备晚餐,他独立成熟的表现让人惊艳。
去超市推着比他还要高出一截的购物车,
认真地采购食材,回到家又去花园剪鲜花来装饰餐桌,
熟练地使用微波炉热千层面,用烤箱烤面包,摆放餐具、倒饮料……
Tydus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沉稳表现不得不让人叹服。
其中一个Tydus一个脚滑摔了一个大跟头,果汁洒一地。
看到这我们还在疑惑,孩子会不会崩溃大哭。
结果没想到人家Tydus还跟着爸爸一起咯咯咯地笑起来,非但没有崩溃,而是自嘲道“生活就是如此,兄弟”,然后又返回厨房重新把果汁斟满……
后面Tydus跟妈妈“约会聚餐”的温馨画面,真的无比暖心。
这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拥有这样一个乐观自信又独立的孩子啊!
独立,真实父母最大的福气,也是孩子最大的软实力。
可是,如今又有几个父母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呢?
包办式父母的悲哀,养出“高智商残废”
2岁识千字,
4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课程,
8岁进入县属重点高中读书,
13岁以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没错,他就是当年被捧上神坛的东方神童魏永康。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魏永康的求学就像是乘上了直升火箭,大家都对他“天才般的智商”啧啧称叹。
原以为生活也会像17年来的求学之路一样顺畅,没想到,在20岁的时候,魏永康遭到了中科院的劝退。
原因是到了中科院,魏永康学习上不能适应独立自主的研究模式,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的日常事务都不能处理。
这样的消息,对于魏永康来说是打击性的,他的母亲也痛心疾首,甚至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去被车撞。
回顾之前的采访中,他母亲曾学梅的回答更是印证了这样的结局:
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有出息。
认为学习重于一切,曾学梅因此包揽了全部家务。
包括洗衣、洗澡、洗头,甚至直到高中还喂饭,大学住进宿舍陪读。
而对于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培养,母亲则解释到:
他将来长大离开我,人这么聪明,应该能很快就学会的,不晓得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改不过来了。
魏永康母亲犯下的恰恰是很多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教育抢跑”。认为小时候帮孩子做多一点,长大之后自然就会了,这确实是短时间内提高孩子学业成就的方法;
但人终是要落到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没有独立自理的能力,一切都是妄谈!
为孩子铺设一条顺坦的道路,除去一切荆棘坎坷让孩子更快成长,或许只是爸妈单方面的美好设想而已。
成长路上,没人缺得了历练和成长。不是身体体征发育得像个大人,而是从心理上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魏永康这场“伤仲永”式的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以为不那么重要的“独立生存力”,恰恰是孩子进入成年世界最重要的软实力!
独立性差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终将会被生活抛弃。
育儿非“驭儿”,每个巨婴背后都是失败的教育
曾有人针对95后年轻人做了一份调查,发现在4万个年轻人中,竟然有超过一半的人“觉得人生无聊,生活没有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因为没有人教导他们从小就去探索这个世界,给他们自由去尝试、体验,跌跤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男子向母亲索要2万元,母亲称没钱,男子恼羞成怒痛打老人。)
(一位留学日本的博士生,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原因仅仅因他嫌弃母亲不能满足他生活费需求!)
我们纽诺保育园曾接收过一个5岁的孩子,家人非常爱孩子。
父母刚送过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遇到不顺只会哭着喊奶奶,不合群,甚至只喝奶不吃别的。
后来跟家长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家里老人特别宠爱孩子,舍不得打骂,即便孩子犯错,老人还会强调:“你批评我,别说孩子。”
最后连孩子的妈妈也承认,“感觉我们这不是在养娃,是在供佛。”
不得不说,爱孩子没错,但无视孩子的独立性,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事无巨细都要一手包办,
长期下来将会使孩子心智迟钝,手脚笨拙,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
这个案例中奶奶的做法,恰恰完全违背了家庭教育的目的。
孩子在2岁的时候,他们慢慢会开始有独立的意识,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行为和思想独立萌芽的关键期。
父母一定要舍得适时放手,这对于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来说,非常重要。
《变形记》中16岁女孩妈妈为她穿袜剪指甲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独立性差、依赖感性强的孩子不会有大出息,因为他们不具备独立的能力。”
可见,独立生存力的培养不是我们所设想的并没那么重要,恰恰相反他饰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独立生存力,是最重要的成人礼
孩子之所以长不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很多父母从来都只把他当孩子;另一方面是父母过于依赖孩子,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事事为孩子做主。
爱得不够缺乏安全感,爱的太多就变成溺爱,这个界限如何拿捏?
我的建议是:能力范围内的尽量让孩子自己做。
哈佛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得出一个惊人结论:
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可见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力,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可以给各位家长借鉴一下:
9—24个月:让宝宝把脏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在父母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帮妈妈取东西、刷牙、浇花,整理玩具。
3—4岁:如厕,刷牙,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帮妈妈铺床,饭后把自己的碗放到水池里,系鞋带。
4—5岁:不仅熟练掌握前面几个阶段的家务,要教孩子学会收衣服并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放回原处。
6—7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扫地;会用洗衣机。
13岁以上,能修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列出要买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
通过进行这种早期家务训练,让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练就孩子一双勤劳手,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西尔维亚·克莱尔曾说过: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会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个孩子走向独立,父母的“断奶期”可能会比孩子更漫长。
成长需经过阵痛,他们总有一天,是要独自去面对世界,过自己的日子。
因此让孩子学会在情绪上不依赖,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是每个被过分保护和控制的孩子和家长一生要努力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