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养花的罐子一个有故事的玻璃罐子
2025年02月19日 热点资讯
一个有故事的玻璃罐子
文/南宫踏舞
日子过得可真快,一晃我就退休十年了。
每天忙忙碌碌,觉得要学习的东西挺多的。譬如第一次学习做包子,第一次学习做蛋糕,第一次学习养花种草,第一次学习腌东北酸菜包饺子。
今天又第一次学习腌四川儿菜。
3月11日买的儿菜到了
3月7日中午,应邀到闺蜜家吃午饭,她炒了一盘自己腌的儿菜,又脆又香,我觉得比买的榨菜好吃多了。结果儿菜吃完了,满桌子的鸡肉、腊肉、鱼仔和糍粑都剩下了。
当时随口问了一句她在哪买的?她说了网上买的儿菜,回来自己腌的。我回家后也下单买了9斤,很便宜,不到13块钱。
3月11日就到了。我这个退休老太婆反正也没啥事,退休了嘛,时间都是用来浪费的,我也要学习腌儿菜。先把菜切两半,洗干净晾了几天,刚好那几天天气给力,出了太阳,儿菜晒得有点蔫了。
具体怎么做,那天也没向闺蜜打听清楚,就拨通电话问闺蜜腌制的步骤和方法。闺蜜说,必须要有一个大坛子,密封的,隔绝空气。把儿菜放到坛子里,烧开水,放凉到70℃左右,倒入坛子里淹没过儿菜就可以了。
坛子没有,翻箱倒柜找到一个大玻璃罐,够大吧。
吴老师当年送东北大米用这个大玻璃罐装的
想起来,这个大玻璃罐还有难忘的一段往事。
这是儿子的同事吴老师当年装满了一大罐东北大米送的,大米吃完了,我把瓶子洗干净晾干后放了起来。2021年搬新家,当时想不要了,但最后还是留下来搬到了新房,没想到今天派上了用场。
吴老师两口子是东北人,原来在新华社做记者,后来随博士毕业的老婆到贺州学院任教,跟我儿子都在文化与传媒学院当老师。
2019年11月20日,贾平凹老师到贺州学院讲学,吴老师知道我跟贾平凹老师是老朋友,说很想见贾老师一面,问我儿子可不可以带他拜访贾老师?儿子问我可以不,我说你带他来吧,没问题的。
吴老师(左一)与作者(左二)拜见贾平凹老师
贾老师当时下榻黄姚古镇的半岛酒店,我儿子晚上就带吴老师到了黄姚,我就带他们见了贾老师。贾老师还为吴老师正在上大学的女儿题了字(题了什么字我忘记了),吴老师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我。
后来,他就用这个大玻璃罐装满了东北大米送到我家。记得当时我还跟儿子说,你退回给他,我们家大米多得很,再说我们吃的都是当地的油粘米,又香又糯,东北大米太干,煮米饭不好吃。儿子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人家送东西给你是表示感谢,哪有退回去的道理?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老师给作者赠送贾平凹亲笔签名著作和自己出版的摄影集
嗯,吃了大半年才把这罐米吃完,每次煮米饭,只能放三分之一东北大米,再放三分之二当地的油粘米。
一晃又过去了四年多。
记得2022年6月,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老师带着贾老师为我签名的新书《秦岭记》专程到贺州看望我,说贾老师催了他几次,要他到广西走走,也邀请我有空回西安见见老朋友们。
贾平凹老师托木南带来的亲笔签名著作
今天找出来这个大玻璃罐腌儿菜,想起很多年前的往事,也想念生命过往中遇到的朋友们。睹物思情,也算物尽其用吧。
把大玻璃瓶用热水洗干净,用厨房纸巾擦干水,把儿菜放入瓶中。闺蜜说她只放凉开水,我则切了几片姜,放几颗大蒜,再放点八角和花椒,还要放点生盐,这样改良一下会不会更好吃呢?
我觉得随手记录有意思的事情下来,发朋友圈是老年人避免忘记人和事的最好方式。我记得年轻的时候当记者,老记者给我们上课时总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出门采访一定要拿好笔记本做记录,现在朋友圈就是我们记录图文并茂的多彩生活的日记啊!这不,我刚发朋友圈,我的一个文友、四川姑娘——深圳小树就留言说:腌一天就可以切着拌了,四川叫洗澡泡菜,还有儿菜特有的芥菜香!我的学生小霞也留言说:梁妈,真是没想到,一个玻璃罐子都有那么精彩的故事。是呢,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热爱生活,生活也会回报你同样的色彩。
作者腌制的儿菜
记起钱钟书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作者简介:
南宫踏舞,敢爱敢恨的广西小老太太。
爱生活爱美食爱旅游爱写点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