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花园阳台养花最美之冀共话最美家乡碣石
2025年02月19日 热点资讯
史梦兰是“京东第一才子”,他有一旧居“止园”在碣石山中。今年清明过后,我和专程由天津市赶来的,史梦兰第四代孙史蕴、五代孙史剑威一同进山拜谒。
昌黎县城旧城之北,碣石山前有馒首、桃花两座矮山。两山之间有一条进山大道,沿此道北行七、八里,尽头汽车停下来的地方,是碣石山中的杏树园村。“止园”便在杏树园中。
民间传说的史梦兰,是皇封“京东第一才子”,确有文字记载的,是曾国藩称赞他为“直隶一人”。他逝世后入畿辅先哲祠。畿辅先哲祠在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40号,为祭祀直隶先逝的贤人而建的祠堂。唐山博物馆常年陈展着畿辅先哲祠簿影印件和他的书法长卷真迹。他的著作,国家、省、市三级图书馆都有珍藏。然而,那天到杏树园,我们问过三个人,史梦兰的名字都无人知。最终问古书上记载的那个有“大石头”的院子,坐在路边石碾上的老汉才恍然大悟地站起来说:“有,往西走,在坡前。”
见到“大石头”时,心中不由一惊:在山坡平缓的地面上,那暗赭色的砂砾岩大石头有一间房屋那么大,那么高,圆顶,深卧。远看像从天上飞落下来的,近看却像从地下钻出来的:底部与山体相连,应该是山体在地下蜿蜒起伏后而拱出地面,矗立在山坡平地上。“大赭石”东面嵌一长方形青石,自右向左书“止园”大字,以双钩笔法。南面亦嵌一长方形青条石碑,上面用楷书阴刻七、八百字,为《止园记》。碑上的字经风雨剥蚀,有些斑驳,依稀见开头:“主人好书兼好山水,所居濒海无山,故于碣石山买田百亩,规以为园,种松三万,杂果数百,取黄鸟邱隅(诗经中句)之意,名之曰止园……”石边南北两棵大树,前后拱卫,树影遮石大半。
就势登高远看,心中再是一惊:但见此宅背靠碣石山的主峰。峰立如屏,五峰山余脉环其左,锯齿山抱其右,正南是馒首、桃花两座门户矮山,正好宛如一个大院,垣局天然。从左右山间分出两股流水,注入南面一无名山湖(解放后筑上堤坝,叫“碣石湖”)。双水于此湖包围合襟,出五里外馒首、桃花二山,而后汇入十几里以外的渤海。大格局中山海之关系是势雄脉远,大海朝宗。
呀,此一处风水宝地,此一幅壮美江山!
我感触而思:地理与人文是这般的不可分裂,地理是人文的舞台,人文是发生在地理之上的故事。那么“京东第一才子”面对山河,壮思逸飞,能于此编写出《畿辅艺文考》《永平府志》等16种340卷历史文化著作传世,便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自“大石头”花园向北是老宅,北高南低,拾级而上的体势依稀可辨。原来台阶上的大青条石多散落两旁,也有的砌于砖木结构的养花大棚上。原有的五间正房,西两间已拆掉,还剩下东边三间,窗台以下还是当年的样子,用青条石砌成,石材十分规整;拔券的北门也是原来的,青砖白灰对缝儿,曲拱成半圆券门;当年大门的建筑底座尚在,有齐腰深的残垣断壁,长满了荆棘灌木。向阳的角落,不知名的小黄花已经绽蕾。
现在的三间正房,住着世居三代的刘姓人家,史梦兰四代孙史蕴先生问与史家的关系,他已说不清了。只说是“这宅子越住越好,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了。儿子考上了博士,在北京海淀中关村工作了。”男主人说完,憨厚而满足地笑了。
来这所山居,史梦兰也并非是如王维那样静心得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他曾与朋友说:“方今天下多故,网罗遍宇内,吾以僻处海隅得享山居之乐,是即黄鸟之邱隅,鸟尚知止,何况于人。”颇有忧患之心与不平之气。这背后,还有一个历史事件。来此居住前,史梦兰曾与同籍乐亭县的好友常守方以举人身份进京赶考。当时礼部主持的会试已过,在等待殿试间,晚清为列强所侵,南方诸省国土丧失,官场一片混乱。这就是所谓“天下多故”。史梦兰说,国家如此破败,我们却于此苟营功名,意欲何为?于是他和常守方放弃了殿试,收拾回家,途经了蓟县的“盘山”,步行而返。之后,他择居于“止园”,与常守方诸文友写书刻书,自己出版,这十余年出的历史文化著作,扉页都署名“止园藏板”或“本园藏板”。洋洋数百万言,也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啊。
走出家门,转头又见由昌黎县文物局在“大石头”旁竖了方形石碑,标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书“止园碑刻”四个大字,朱漆魏碑体,十分大气。史蕴父子面朝石碑深拜三躬。我想,到底是思接百年,血浓于水。
是啊,有了碑,便有了冀东文化的一块净土圣址,便有了历史文脉的赓续、传承。古语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代才子踪迹淹没,旧园斑驳。如今政府竖碑旌表,于是,碣石山中便有了甲子。(张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