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家装装修公司昌都旧城改造换新颜幸福宜
2025年05月06日 热点资讯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昌都的发展是新西藏的一个缩影。1950年,昌都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新西藏的27个第一:第一所学校、第一座银行、第一座气象站等逐一诞生。今天,《牵手新地标 迈进新时代》联合采访报道组就带您走进被改革开放春风拂过一草一木的藏东明珠——昌都。
(图为昌都市全景)
(图为昌都市全景)
2010年11月,康巴卫视在昌都设立记者站,联合采访组成员央尕作为当时的站长来到昌都,用镜头记录昌都的点点滴滴。
(图为康巴卫视记者站挂牌成立)
“每一次来昌都,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让我惊喜不已”,央尕坦言这其中的一个大变化还要从2012年昌都开始实施的旧城区改造说起。
(图为记者在茶马广场工作场景)
(图为昌都茶马广场夜景)
(图为昌都市委书记阿布与康巴卫视记者在茶马广场合影留念)
2012年4月,昌都市全面启动了旧城改造工作,并同步实施昌都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融合各类资金70亿元。围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根据西藏地区的建筑特色,再结合昌都的康巴建筑特点,资深专家和设计规划团队对昌都地区的民俗建筑和特色建筑进行符号提炼,最终形成了眼前的昌都特色建筑。
(图为昌都市新貌)
独具康巴特色的茶马文化城,匠心设计的街面上体现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细节,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了传统和现代化完美结合的宜居生活。
(图为昌都市新貌)
(图为昌都市新貌)
(图为昌都市新貌)
今年五十岁的白玛阿姨新家宽敞明亮、装修考究、设施设备齐全,谈到旧城改造,作为真真实实的受益者,白玛阿姨心中充满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过去,住在棚户区,天晴扬灰落雨漏水的日子跟眼前的生活真称得上是天壤之别。”现在,白玛阿姨两个女儿正在积极备考公务员,自己在社区居委会做聘用工,这份工作每个月能为她带来两千多元的工资收入。
(图为记者在白玛阿姨家中采访)
旧城改造前,昌都老城区百分之八十的房屋以土木实木结构为主,没有完善的上下水配套,没有合格的消防通道,加之线路基本老化,安全隐患非常之大。
(图为昌都老城区图片资料)
(图为昌都老城区图片资料)
(图为昌都老城区图片资料)
(图为昌都老城区图片资料)
(图为昌都老城区图片资料)
旧城改造后,1300多户居民住进了新家,拆迁房屋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
政府对拆迁居民实施“就近还房、拆一补一”,居民可优先以优惠价格认购底层商铺,政府还给每户发放一定的搬家费、装修费,一系列惠民举措的实施,使得整个改造过程深受群众欢迎。
同时,昌都市还同步实施了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了部分道路、大桥、广场以及给排水、地下综合管廊等配套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硬件提升了,城市变美了,昌都焕然一新,市民的卫生意识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主动维护起城市的整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达玛拉山头照向昌都城时,勤劳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梅克强,河南人,昌都市住建局副科长,2012年参加工作正赶上昌都旧城改造,作为参与者,他坦言,除了骄傲和自豪,也为能见证昌都的历史变迁而深感幸运。
梅克强告诉记者:每当茶马广场的音乐响起,看到跳锅庄、散步的群众悠闲惬意,自己就忍不住对身边的人谈起昌都的新旧对比。
除了茶马广场,昌都城区内还有解放广场、水上广场、天津广场等,每个广场的占地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方便市民就近选择广场进行日常活动。
采访中,老百姓对旧城改造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城市美了,生活品质提升了,文明程度提高了,幸福指数也跟着噌噌往上涨。
在实施旧城区改造计划中,昌都以改善旧城区居住环境,完善城市服务公共体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节约集约土地为目标,以现代理念定位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围绕这个主题,旧城改造从规划到实施紧紧围绕康巴文化,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保护典型、创新典型、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名街、特色规划设计项目纷纷落户昌都,使山水昌都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这是对续写文脉、幸福宜居最好的注脚。一个“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藏东新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为昌都茶马广场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