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装设计风格

历史上明朝灭亡的祸根都是从何时埋下的

2023年12月19日 热点资讯

历史上明朝灭亡的祸根都是从何时埋下的?

1644年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朝十六帝,如果要说谁该为明朝的灭亡负责,我想大家恐怕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而如果要说明朝衰落的根源,个人认为这个责任恐怕要落在明宣宗朱瞻基身上了。朱瞻基作为明朝历史上第五位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仅有短短十年,但却一手缔造了“仁宣之治”,因而史学家们给予了他“功绩堪比文景”的高度评价。

然而,明朝在其手中国力达到鼎盛不假,可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却同时也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三大祸根,明朝中期以后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都直指明宣宗在位期间的改革。

祸根之一:设内书堂和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为宦官乱政埋下了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汲取了前朝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因而在立国之初便对宦官做出了极为严格限制,例如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宦官任职不许超过四平等等。然而,这一系列政策,都被明宣宗所打破。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为了让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尤其是事关皇帝的私人文件,下旨于内廷设立“内书堂”,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使其接受一定的正规教育。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又制定由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授宦官。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的地步。

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写道,“内书堂读书,自宣德 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 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此举无疑打破了明太祖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规定。

也正是由此开始,明朝的权力运行方式开始正式确立,即“票拟”、“批红”制度。凡是朝中大事,先由通政使司汇总,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由内阁草拟处理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与奏折一起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被称为“票拟”。皇帝则根据内阁拟定的意见,做出最终决策,以朱笔批示,这个过程被称为“批红”,亦称“朱批”。

与此同时,随着明朝的战略收缩,兀良哈三卫也从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南迁,并且与明朝时常爆发冲突,明宣宗北巡期间便曾率三千兵马与其交战,然而经过长期的斗争,朵颜三卫最终还是占据了大宁地区,并最终于正统初年驻牧于明蓟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开始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

更为要命的是,明宣宗在辽东的战略收缩。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禄建议将边境防务集中于开平一带,而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要知道,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本就不强,结果在失去了兀良哈三卫的屏障的同时,又将开平前沿全部放弃,最终导致明朝在辽东全面陷入被动,最终为经营辽东失败埋下了伏笔,明末辽东局势的持续恶化,便是源于此。

纵观明朝历史,宦官干政乱政,文官宦官之争,倭寇袭扰沿海,辽东后金崛起,可以说是明朝中期以来面临的几个最为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要细究根源,无一不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埋下的祸根。

因此,个人认为,明朝十六帝之中,明宣宗朱瞻基才是明朝衰亡的根源。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朱瞻基的改革固然有问题,但后世皇帝为何不进行改变呢?要知道,在古代皇权社会,“祖制”这个东西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福建茶叶期刊

电力系统装备版面费

新营销杂志官网

雨露风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