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唐之初开国功臣刘文静为什么会被杀呢
2024年02月18日 热点资讯
建唐之初,开国功臣刘文静为什么会被杀呢?
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早就有了苗头。那就是建唐之初,开国功臣刘文静被杀。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起初,李渊和裴寂还以为刘文静确实是因为意见不一致,才会在朝堂上唱反调,久而久之,他们终于发现刘文静这是在故意搞事情。刘文静的行为让李渊非常不痛快,裴寂更像是吃了苍蝇似的。
如果刘文静的才华比不了裴寂,那么裴寂身在高位,可能对刘文静还会比较包容,毕竟对敌人的包容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嘛。然而,刘文静的本事比裴寂强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就让裴寂没办法淡定了。
刘文静不知道裴寂和李渊是铁哥们儿吗?当然知道。
遗憾的是,刘文静毕竟是个文人,骨子里有文人的劣根性,满腹才华却恃才傲物,功比天高却心胸狭隘,他自以为可以坐裴寂的位置,却不知在铁哥们儿(李渊和裴寂)这种关系的面前,再多的功劳,再多的言语也是徒劳。
事实上,裴寂没有整刘文静,反倒是刘文静自己后院起火了。
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酒醉之后,口出怨言,甚至拔刀击柱,放出了狠话:“此生一定要斩杀裴寂,方能解心头之恨!”
你瞧瞧,这是一个政治家该说的话吗?裴寂是李渊的兄弟,你杀他和谋反有什么区别?这还不算什么,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呢。
刘文静也不知犯了什么太岁,家里竟然出现了闹鬼的事情,他在家里如坐针毡,无所适从,最后决定请几个巫师前来家中除鬼。据史料记载,这帮巫师在半夜三更披头散发,拿着刀横劈竖砍,还搞起了“厌胜”之事。
古人喜欢用法术或者祈祷方式来遏制敌人,专业说法叫“厌胜”。比如,制作一个布娃娃,在上面写上你讨厌之人的名字,然后扎满钢针,埋在后花园里,天天诅咒他。由于这种办法隐蔽又方便,所以在宫廷斗争中经常被用到,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各个王朝的统治者严令禁止。
当然,这种事情如果没被发现,自然没啥事儿,悲剧的是,刘文静的秘密居然被小妾给举报了。据说,这位小妾很崇拜刘文静,可刘文静把她玩腻了之后便将她抛在一旁,这让她非常不爽,小妾找到了娘家的哥哥,通过他的嘴,将刘文静私下说要杀裴寂和行厌胜之事捅了出去。
李渊当即传旨:派遣裴寂、萧瑀共同审讯刘文静一案。
各位看官,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已经公开了,而且此案牵涉到裴寂本人,李渊居然派出这样的调查团,这岂不是故意整刘文静?
裴寂和萧瑀当堂审理之后,得到了刘文静的供词:臣刘文静,在陛下起义的时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和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身居尚书左仆射,得到陛下的赏赐无数,而臣的官爵和赏赐却与众人无异,这才心生不满。
这番说辞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刘文静虽然心中不满,一直以来也只不过和家人抱怨,如今面对自己的死敌,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岂不是指责皇帝用人不当,论功行赏不公平吗?如果是这样,刘文静就是大逆不道啊!
因此,这件事极有可能是裴寂伪造了证词。
据史料记载,李渊看了供词之后,定了个基调:刘文静有谋反的心思。此话一出,朝中大臣纷纷侧目:皇帝这是故意搞事情啊。
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相信刘文静会造李渊的反。礼部尚书李纲,包括主审官萧瑀更是直接表态:刘文静虽然心生不满,但绝不是谋反。遗憾的是,李纲和萧瑀的话语权太轻,并没起多少作用。
李世民得知此事之后,急忙跑到宫中为刘文静求情:“陛下,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倡议者,按理说,他比裴寂的资质更老,等到夺取长安,他们的地位变得悬殊,刘文静这才心生不满,口出怨言,但并无谋反之心啊。”
时值武德二年(619),李渊不过占据了关中,洛阳、河南、河北、山东和江南都还在其他枭雄手里,说天下大局已定,完全是胡扯。如果从大局考虑,刘文静的谋略和智慧对李渊有百利而无一害,李渊怎会舍得杀他?更何况,李渊在夺取长安之后,将裴寂和刘文静表彰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意赐给了他们免死金牌。
换句话说,李渊虽然不喜欢刘文静,却也没必要杀他,纵然想杀他,刘文静还有免死金牌可以保命。然而,李世民的出现让李渊产生了警惕,一个是骁勇善战的秦王,一个是智谋超群、心机深沉的文人,如果他们搅和到一起,岂不是要将李唐天下搞得天翻地覆?
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李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可能早已经将秦王府和太子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看透了,也预料到两个儿子会因为皇位继承掀起一场风波,这才提前结束刘文静的性命,遏制秦王府的势力。
李世民年轻气盛,爱惜人才,再加上刘文静和他私交甚好,因此上表求情,却在不经意间将刘文静往死亡深渊推了一把。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在犹豫要不要杀刘文静,可就在此时,裴寂的一番话彻底葬送了刘文静所有的生机。
裴寂密奏李渊:“陛下!刘文静的才能和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他,必遗后患啊。”
言外之意,刘文静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心胸太过狭隘,如果李渊没有处理好此事,刘文静必定会心生嫉恨,如果他投奔到别处,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李渊顿时心生杀机。是啊,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说,一个人的才华真的可有可无,皇帝的承诺也可有可无,唯有铲除所有威胁才是王道。李渊最后力排众议,传下诏书:诛杀刘文静、刘文起兄弟,抄没其家产。
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不过两年,距离李唐开国不过一年,年仅52岁的开国功臣刘文静竟然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这里面的水不深吗?
刘文静临行之前,发出了最后的感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被杀一案,可以肯定是冤案。遗憾的是,在皇权斗争中,别说杀个开国功臣,就算是杀掉皇子也在所不惜。刘文静被赐死,李唐失去了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鬼才,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也因为刘文静被杀,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能站到前台,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清除李渊的旧臣,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裴寂身为一代名臣,李唐的开国元勋,在贞观朝几乎毫无地位,被李世民玩弄于股掌之间,被贞观一朝的名臣联手整治,最后只能在老家郁郁而终。
贞观三年(629),裴寂去世,李世民立即下诏为刘文静翻案,并追封刘文静的所有官职,还让他的儿子刘树义袭封了鲁国公的爵位。
古往今来,皇帝都以遵奉老爹为大孝,老爹的决策,能不变就不变,老爹的旧案,能不翻就不翻。然而,彼时的李渊还是太上皇,李世民就不顾一切地想要翻案,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李世民对李渊有深深的怨恨(不止一件事可以证明),而刘文静被杀,更是毫无疑问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