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经济频道

宾阳生活小常识这些上林独特的民间艺术作为

2024年04月26日 热点资讯

上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极具历史韵味,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民间的风俗舞蹈已经慢慢消失,让我们一起走进时间的长廊,回味一下这些舞蹈蕴涵的乡土气息。

龙舞

主要流行于壮族聚居的大丰、澄泰、三里、乔贤、塘红、镇圩、西燕、巷贤等地 区。分为白日龙(即彩龙)和夜龙(即草龙)两种。表演时均以一人舞龙珠于前,九人舞龙于后, 有八音伴奏,以及各类动物形象伴舞。约定俗成,白日龙表演时不准放鞭炮,夜龙则欢迎观 众燃放鞭炮。

(网络配图)

采茶舞

建国初期,本县壮族地区流行甚广,现仅存于巷贤乡的中耀、卢贤两村。采茶 舞队伍由群众自由组成,春节期间到邻村拜年表演。开场以6至8名女演员表演歌舞《贺新年》, 继则男女演员齐上场,男执扇子,女提花篮,表演《十二月采茶》等。

(网络配图)

师公舞

以三步为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四方、五方为舞蹈动作的定向,上下连续不断地 颤动,是舞蹈的基本动律。随着锣鼓的节奏,动作由慢转快,由快转慢,前冲、后靠、左移、 右摇。师公舞蹈已形成传统程式的有《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四帅押坛舞》 等。

(网络配图)

道公舞

以《踩花灯》 为主要舞蹈,根据不同的形式分为踩5灯、6灯、9灯、12灯等。 一般6至8人表演,各人手中分别拿锣、鼓、筒、幡等道具,绕花灯边敲边舞。

(网络配图)

僧公舞

以热闹见长,场地大、演员多,用二胡、锣、鼓、马锣、木鱼、金钟伴奏,边 奏边敲边跳。

兴郎铁玖舞

瑶族舞蹈,流行于镇圩瑶族乡的正万、正浪、古登等村,覃排乡的大山、 毛塘、龙楼等村,乔贤乡的古楼村,三里镇的韦寺、龙联村,塘红乡的古春、马里村。农历 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正万村瑶族称为“排玖”。每逢这个节日,瑶家兄弟 姐妹戴大小猴假面具,手持锣、钹、藤条等,做出各种跳跃、与虎狼搏斗的动作,边舞边唱。 1955年,瑶族老艺人蓝荣昌将瑶族的《芦笙花伞舞》搬上舞台。1980年始,县文艺工作者对 瑶族的传统舞蹈加工整理为《兴郎铁玖舞》。这个大型舞蹈由猴鼓舞、雷公舞、藤拐舞、打 猎舞、丰收牛角舞、开山舞、南瓜舞、春米舞、芦笙花伞舞等舞蹈组成。舞蹈反映了瑶族人 民爬山、狩猎、耕种、拼搏,欢庆等劳动生活,动作性强、活泼矫捷,加上皮鼓、锣、钹、 木叶、唢呐、笙笛等伴奏,显得原始古朴,刚健有力。

(网络配图)

歌墟

据《徐霞客游记》载,明代崇祯年间,本县三里一带已有歌墟“正月初五起十五 日止,男、妇答歌曰‘打跋’(或曰打卜),举国若狂……。”全县歌墟分布甚广,尤以三里 汇水桥歌墟著称。歌墟日期,一般为正月元宵节、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有 晨起即唱至晚散,也有通宵达旦对唱或连续二三天的。对歌时,男方组成一群,女方结为一 队。对歌内容,视人而异。若青年男女则多为表述爱慕之意或提问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用以考核对方文才。成年人则多为历史典故、生产知识和欢庆丰收的颂词。对歌时,随编随 唱,一般每队(不论男女)都有一个主唱。解放初期,歌墟仍很盛行。1957年后,被明令禁止。 1978年以后恢复。但现在的歌墟规模较小,超过百人的很少,一般早聚晚散。

(网络配图)

纪念斯隆凯特林看病服务机构

美国看病服务中介有哪些

赴美就医中介 精神类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