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减负提质

瑞安汀田张氏字辈起名清末民初温瑞塘河龙舟

2025年10月21日 热点资讯

端午节,温瑞塘河龙舟竞渡进入高潮,七十里河道上千舟竞发,观者如云,蔚为壮观。这是难得的和谐竞渡的景象!

温瑞塘河的端午龙舟竞渡,在清末民初曾发生过太多惨剧和官民博弈,这是我读《张棡日记》了解到的。张棡作为近代生活在温瑞塘河边(瑞安汀田)的士绅,其日记始于光绪十四年(1888),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间跨度达50多年。日记里涉及龙舟的记载不下20次。这些记载,画面和谐的当然也有,如光绪十七年(1891)端午节日记写道:“下午同浚生弟、砚寿兄乘舟至塘西河看龙舟竞渡。时连日大雨,湖水平堤,两岸观者皆插足水中,亭亭如白鹭。”但记载更多的是龙舟之间的互殴、官与民之间的冲突等不和谐画面,甚至是人员溺死的悲剧镜头。

日记里最早记载龙舟争斗致人死亡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端午:“下午同四女儿乘舟至南塘河看竞渡。是日董田地方龙舟与南阳地方龙舟争斗,董田龙舟被莘塍龙舟撞沉,溺死二人,想又有一番大闹也。弊俗败坏如此,为民上者仍不能禁,奈何!奈何!”他认为龙舟竞渡是“弊俗”,应予以禁止。

如其所愿,官方真的出手了。次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端午节,张棡详细记录了道台宗湘文严禁龙舟竞渡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于旧岁冬底,委员(即派员)四出分巡各村各镇,凡有龙舟处,悉命勇丁持锯解为数截,尽数载上缴官,并敕各处船行船户出具干(甘)结,不许代造龙舟,违者察出重究。”因措施严厉而有效,龙舟竞渡之风终于被刹住了。他乐观地说:“而此风今岁遂为之永绝。”并感叹道:“每年才交四月初一,即闻龙舟鼓声,冬冬不绝,俗谓之‘开殿门’。今岁端阳节届,绝不闻一声鼓,亦可谓令行禁止矣。”

张棡用了“为之永绝”、“令行禁止”等词语,显然想得太简单了。

仅仅平静了两年,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端午这天,更大的事件发生了。张棡当天记载:“晚下闻沈岙地方龙舟与岩下龙舟竞胜,沈岙之舟被斗而沉,约淹毙十三人之多,适在穗丰屋前。岩下、穗丰两村居民咸畏拖累,是夜纷纷搬移者终宵有声。盖恐沈岙人乘宵来抢掠也。”

死了13个人!这无疑是人间惨剧啊!

事件发生后,张棡作为知名士绅,应亲戚之邀于次日介入调解该事件,一起牵头调解的还有士绅李漱梅。经初步调解,岩下村愿出红洋400元,穗丰村作为事发之地,受此连累,亦愿出红洋300元,共700元(当年每元红洋约可购90市斤早稻谷),给沈岙死者家属作“恤怜之费”。因死者家属的诉求各不相同,加上有讼师挑唆,调解过程一波三折,至初九日仍未收尸,调解者李漱梅甚至被死者家属软禁于沈岙。

时值仲夏,尸体必须尽快入殓,拖延不得。初十日,官方总算有了动作,知县华松年带人到穗丰村收尸。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竟抢去华知县头上的花翎当众折断,并毁坏其乘坐的轿子,折断轿架。

日记没有记载官方对尸体及闹事家属的后续处理。从日记看,张棡本人与李漱梅对该起人命案的调解持续数月,直至八月十一日,日记里才有“沈岙命案和已定局”的记载,此后两日赔偿款支付完毕,才算正式了结。

120多年过去了,至今穗丰村(现属瓯海区仙岩街道)老人刘玉昆还能说出此事件的梗概(听其祖辈说过),特别提到13具尸体横陈在孙宅大屋横轩中堂,后因腐臭四溢,勉强入殓,但13具棺材仍在原地停放了数月。

经历过如此重大事件,官方禁止龙舟竞渡的措施必定更加严厉。然而,民间与官方为此而进行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止。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初二,知县盛鸿焘为禁龙舟事,到莘塍召集乡绅开会,强调上级(道台)禁令,检查执行情况。当年端午节塘河很安静。

光绪三十二年(1906)端午节,龙舟禁而不止,又出来了,张棡日记记载:“是日端阳佳节,闻塘西河又有竞渡。官长历年严禁,而此风终不能化。”

光绪三十三年(1907)端午节,张棡日记写道:“是年本地(指汀田)划龙舟三只,因官禁森严,不敢出大塘河,均在本地浃内斗划。于是各地来看龙舟者,岸上游人、水中嬉船、两旁一带密排直至浃口桥止,不下数千、万人,亦本地数十年未有之胜会也。”主塘河不敢划,就在支流里划,照样人山人海。

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三,又一次发生官民冲突:“十点半钟,瑞城余令(即知县余筠)带同警察兵数十名、差役数十名,自华表桥上岸到本地禁拿龙舟,夏姓龙舟闻风抬下垟去,被警察兵拦追不获,反将警察兵拥挤落水,警兵遂由塘路赶至后岸,适张姓龙舟诸愚民正抬出庙门撞见,被警兵拿去二人,一严金英,一张阿丰,均当官笞执三百,地保则笞执七百,龙舟被其捣毁,一面饬差到龙舟倡首者张田式家严办……而余令如此猛厉,亦从前所未有者。”端午节这天他又写道:“各处农民因前日官禁严猛,遂至龙舟一只潜踪,鼓声绝响。”

尽管官方手段“如此猛厉”,然而一年之后又死灰复燃。宣统二年(1910)端午节,张棡日记记载:“下午洗澡。携诸儿乘舟到莘塍河看竞渡片刻回。”

清廷退位,进入民国时代,针对龙舟的官民博弈依然如故。官方管得紧,民间就暂时偃旗息鼓;官方一松懈,龙舟就卷土重来。

民国三年(1914)端午节,张棡赴莘塍河看龙舟竞渡,亲眼见到官方派警力维护秩序的情景:“各村龙舟来竞者不下二十馀只,然有警兵乘船往来梭巡,方不至成械斗。不意予村张姓龙舟与上望林姓龙舟竞斗失败,而夏姓龙舟又被上望之舟所逼,梢长项阿桃受殴落水,幸警舟来驱,始各卷旗散河。”

民国四年(1915)端午节,张棡日记写道:“是日本地愚民仍私将斗龙取下争划,适警兵将九里为首者拿住巡示,各村始纷纷鸟兽散,可谓愚矣。”

民国五年(1916)的端午节情况较好:“盖本年南塘河绝无竞渡之戏,莘塍人则纠资演戏,搭台于聚星学校前,左面临河,故乘船来看者男女如云……”不让划龙舟,就改为请戏班演戏,节日总得热闹热闹。

民国九年(1920)的端午节,塘河上也很安静:“是日为端阳节,沿村一带均无斗龙鼓声,数十年恶俗近渐革除,亦风化改良之一端也。”然而,张棡说“数十年恶俗近渐革除”则又一次过于乐观了。

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初四,日记记载:“三句钟同醒同父子,类生父子,香浦、毓梁两侄乘舟赴莘塍河看竞渡,初到仅一只,继而联翩来计有二十馀只。闻此日瑞邑县知事杨君(即县知事杨承孝),警署长张君来乡弹压,故各乡龙舟皆闻风远避,迨两官长回去,遂纷纷划来,约划至五句半钟始散河。”这可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简直是与官方打“游击战”啊!

日记摘录至此,可以就此打住了。顺便发几句议论。温瑞塘河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其飞桨逐浪的热闹场面,整齐划一的力量之美,大大增添了节日气氛。然而各种弊端也显而易见,如“龙船银”摊派带给人们的经济负担,龙舟争斗造成的村际矛盾和死伤悲剧等。如何做到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革除陋习、去除弊端,让沿河群众就近观赏龙舟竞渡,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祈愿温瑞塘河能年年响起龙舟鼓声。

今年端午节温瑞塘河龙舟竞渡景象

现代畜牧科技期刊

中外企业家

西部素质教育

大众投资指南投稿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