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高血压分几个等级

挖矿起名紫砂壶的前世今生七

2025年10月21日 热点资讯

紫砂壶的前世今生(七)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紫砂小史》《宜兴紫砂矿源图谱》《宜兴紫砂矿料》《做壶》《宜兴紫砂珍赏》《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尧臣壶:吕尧臣紫砂艺术》《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图片主要来自推荐书单

(二)红泥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红泥外观呈多种红色、黄色调,质地一般比较均匀,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呈多种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

红泥矿窑温约1100℃,收缩比约14%。红泥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

朱泥属于红泥类,黏土质泥岩,质地坚硬,产于嫩泥层底部,矿料色呈浅黄色,烧成后色似朱砂。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高。朱泥收缩率高达30%,一般成品率仅七成左右。

大红袍产于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是紫泥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古时的大红袍泥是原矿为暗红色,是大红泥中的极品泥料,现在基本已绝迹。

▲红泥主要种类,图片来自紫砂之家官网

(三)绿泥

绿泥属粉砂质泥岩,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也称“本山绿泥”。所谓“本山”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作“本山”矿料。

绿泥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量较少。一般产于矿层石英岩板(俗称龙骨、黄石岩层等)下部贴层。

紫砂业内有句话叫“不碰朱勿碰绿”。本山绿,指的是产自丁蜀黄龙山矿区的绿泥。在古代,紫砂泥的称谓是由挖矿的工人根据矿料的颜色起名的,并不是矿料烧出来是什么颜色就叫什么颜色。本山绿矿料呈灰绿、黄绿色,因此被叫作本山绿。

本山绿泥古名叫“梨皮泥”。根据《宜兴紫砂矿料》记载,本山绿泥位于紫泥泥层的中间,或者是紫泥层同其他泥层间的夹脂,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开采难度比较高,出产量稀少,十分珍贵,目前市场上纯正本山绿泥制作的壶很少见到。本山绿泥原矿中石英含量较多,黏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胎质相对较疏松,容易开裂,不易烧成,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烧成后颜色一般情况下多数呈黄色带点青色。本山绿泥无论低温烧高温烧是不会吐黑,只是颜色有深浅的变化。

本山绿泥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讲,属于黄龙山本山,从烧成显色的角度讲,本山绿烧成后成米黄色或者青黄色,从矿体状态的角度讲,本山绿泥原矿在岩层中,呈淡绿色层片状,在紫泥原矿上层和岩板间蜿蜒扭曲,俗称“龙筋”。

民国绿又名“墨绿泥”,主要产于宝山矿区红泥、绿泥泥层的下部,一般泥层较厚,呈多品种的成层结构,也有少量品质会呈薄层状态产于其他矿区泥层之间。

元代,中国从波斯传入的颜料“苏麻离青”,直接促成了青花瓷的诞生。民国艺人们从青花瓷釉料中得到启发,在本山绿泥中加入这种颜料,制成了民国绿泥壶。工艺中经常会使用氧化钴做调色剂,可以实现蓝色、绿色等颜色的效果。随着提炼技术的提高,提炼出的氧化钴比较纯净,这种物质相当稀少,没有毒害。

民国绿的窑温约1190℃, 收缩比约11%。民国绿属于特殊绿泥,近代开采量比普通绿泥还要少,故成品也甚是稀有。如果你见到的紫砂是颜色非常绿,绿的发亮的紫砂壶,那么就要小心,通常这种壶是用化工泥做出来的。

▲绿泥主要种类,图片来自紫砂之家官网

(四)段泥

宜兴方言“团”“段”同音,并且大部分团泥类矿料烧成后呈多种黄段色调,故“团泥”也习惯称为“段泥”。

段泥是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非常稀贵,宜兴制壶人开始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段泥一般分为黄金段泥、芝麻段泥和老段泥。段泥的窑温约1175~1180℃,收缩比约为12%。段泥作品比较难烧,如果温度不到位,就容易“吐黑”。

黄金段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表层泥土下面,两道石壁之间的凹槽内,为矿体倾覆所致。埋藏较浅,泥层也浅,一般厚度仅为10~20厘米,厚者不超过50厘米,呈链状分布,且同其他泥块错杂在一起,难于开采。

黄金段泥原矿呈淡绿色,片状结构,色泽油亮,具玉质感,原矿表面偶尔有铁锈似的红色。矿物组成为高岭土、水云母、石英、泥质及少量的铁氧化物等。黄金段泥,二氧化硅比普通段泥低,三氧化二铝含量却高达28.71%,所以烧成温度相对较高。黄金段泥色泽金黄,透气性佳,为段泥中的极品。

蟹壳青是段泥的一种,属于创新配置的泥料,因其烧成后色泽黄中泛青,青中透黄,酷似生蟹外壳,因此称为蟹壳青。段泥的主要品种有黄金段泥、芝麻段泥、青段泥、青灰段泥等,蟹壳青属于其中的青灰段。

芝麻段泥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天然芝麻段泥“骨多肉少”,烧成砂粒丰富,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富。共生矿中如果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如果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

原矿段泥,又称之为“老团泥”,产于黄龙山,原矿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既可当泥胚制陶,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之用;烧成后呈鹅黄色,略含少数红色斑点。

老段泥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古称“团山泥”,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烧成后随温度或调砂而呈现青铜色或黄色泛红光,十分雅致。老段泥是经由长时间窖藏陈腐的熟泥。

段泥本身是烧不出本山绿色,本山绿泥烧出是一种很娇嫩的、自然的黄颜色。

▲段泥主要种类,图片来自紫砂之家官网

未完,请关注阅读后续内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花卉期刊官网

企业文化

星河影视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