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话起名台北有条瑞安街街名的由来跟这个
2025年10月21日 热点资讯
民国时期,位于屏星街的林尹故居走出来的可不止林尹这一位国学大师,林尹的父亲林辛、叔叔林损都是民国初期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瑞安在近代共出了三位国学大师,除了孙诒让之外,另两位便是林损、林尹这叔侄二人。
林尹出生于1910年,自幼受到叔叔林损的钟爱。在林损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16岁时,林尹就已经成为北大国学系的一名高材生,直至研究生毕业。虽然,因为新旧文化之争,叔叔与钱玄同、刘半农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意见分歧,但却没有影响林尹成为这两位教授名下的高徒。他熟读各类国学典籍,奠定了他一生博学的基础。1936年,他的著作《中国声韵学通论》问世,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声韵教科书。声韵学因难学难懂,曾被视为一门神秘学。而林尹的研究,为普及声韵知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爆发后,林尹放弃了教授的身份,投身于民族救亡工作,曾任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创立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在台湾,他被誉为“当代儒宗”,在其特别擅长的训诂学及音韵学方面成绩卓著,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著作,也培养了大量的学术人才。仅在台湾就培养了500多位硕士、博士,其学识远播东亚各国及韩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
林尹在台湾威望很高,当时深受各方器重。1965年,林尹提意见说,台湾有很多道路都以大陆的地名为街道的名字,比如丽水街、温州街,我们瑞安名气很大,为什么在台湾就不能有一条街用瑞安命名呢?他的话引起台湾地区高层的重视。之后不久,台北市职能部门真的将市区安东街南段的三四百米街道取名为瑞安街,这也是台湾唯一一条以县级市命名的街道。
在台湾生活的三十多年时光里,林尹一直思念着遥远的家乡和祖国。1983年,在台北去世前夕,他留下最后一首诗中写道:“吾生今已矣,梦亦不归家。故国情无极,青山梦所思。他日能归骨,无忘祭此诗。”诗句中,流露出浓浓的对两岸团圆的期盼,和对家园故土的眷恋怀念。
2014年,一批林尹生前所著书籍、书法和收藏品被悉数捐赠给家乡。这批珍贵的资料,被陈列于瑞安市图书馆的“林尹著作及部分文物陈列馆”。林尹的家眷也从台湾回到瑞安,寻访了父亲当年的故居,表达了有朝一日能将父亲的遗骨送回家乡的愿望。衷心希望林尹先生的遗愿能够早日成为美好的现实。
资料来源:《名人日记里的林损及侄儿林尹》(林成植)、《舟泊玉海》(潘知山)